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1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239.66
    +153.86 (+0.40%)
     
  • 標普 500

    5,099.96
    +51.54 (+1.02%)
     
  • 納指

    15,927.90
    +316.14 (+2.03%)
     
  • 日圓

    0.0492
    -0.0009 (-1.74%)
     
  • 歐元

    8.3707
    -0.0275 (-0.33%)
     
  • 英鎊

    9.7780
    -0.0140 (-0.14%)
     
  • 紐約期油

    83.66
    +0.09 (+0.11%)
     
  • 金價

    2,349.60
    +7.10 (+0.30%)
     
  • Bitcoin

    63,809.20
    -716.82 (-1.11%)
     
  • CMC Crypto 200

    1,328.16
    -68.38 (-4.90%)
     

早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勢頭持穩 需求疲弱給復甦造成壓力

【彭博】-- 中國經濟成長勢頭在9月保持穩定,但在嚴格的抗疫控制措施和房地產市場調控收緊之際,國內支出正在走弱。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一個綜合了8項早期指標的彭博綜合指數得出了這一展望,該綜合指數在9月份連續第五個月保持不變。

德爾塔(delta)病毒疫情爆發,以及房地產市場回調,在8月份對經濟的衝擊,可能延續到了整個9月。從7月底開始實施更嚴格的出行限制新措施以遏制疫情,導致上個月零售銷售顯著放緩。本月早些時候爆發新的疫情,擾亂了9月份中秋節期間的消費支出,且亦將抑制即將到來的國慶節消費。

政府還收緊了對房地產市場的限制措施,以遏制金融風險,減少房地產開發商的融資渠道,並放慢向購房者提供抵押貸款的速度。

9月一線城市住宅銷售進一步放緩,表明監管收緊和該國負債最多開發商的危機升級正在損害買家信心。汽車銷售也進一步降溫,部分原因是晶片短缺等限制因素繼續影響產量。

廣告

繼8月份意外保持堅挺後,全球需求也顯示出走弱跡象。作為世界貿易一個晴雨表的南韓出口,9月前20天同比成長22.9%,低於8月初報的41%。

工廠出廠價格通膨率本月可能會上升,彭博追蹤的一組數據上升至6月達到峰值以來的最高水平。大宗商品價格繼續飆升,加劇通膨壓力,同時電力需求激增以及為實現減排目標而進行煤炭和鋼鐵減產,推動成本上升。

消費者價格和生產者價格通膨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正加劇企業的財務壓力,尤其是較小企業,它們無法將更高成本轉嫁給家庭。

據渣打對500多家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得益於信用環境改善,中小型企業的信心在9月小幅改善,但因為新訂單走弱,成長勢頭指標連續第三個月放緩。

「由於內需走弱,衡量製造業和服務業表現的分項指數放緩,」渣打經濟學家Hunter Chan和丁爽在報告中寫道。然而,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預期分項指數出現分化,製造業指數下降,而服務業改善。

早期指標

彭博經濟研究匯總了8個指標月度變動的三個月加權平均值,這些指標基於企業調查或者市場價格,從而得出總體的活動指數。

  • 主要在岸股票--滬深300指數(截至當月25日收盤)。

  • 中國四個一線城市的住宅銷售總建築面積(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

  • 螺紋鋼庫存--庫存下降是需求上升的跡象。

  • 銅價--上海市場精煉銅現貨價格(元人民幣/噸)

  • 南韓出口--南韓每月前20天出口(同比)

  • 工廠通膨跟蹤指標--彭博經濟研究創建的中國生產者價格跟蹤指標(同比)。

  • 中小企業信心--渣打進行的企業調查。

  • 乘用車銷量--利用乘聯會發布的每周平均銷售數據計算出的月度數據

原文標題China’s Recovery Is Coming Under Pressure From Weak Demand

(新增最後一個圖表「信心改善」及之後內容)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