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1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085.80
    -375.12 (-0.98%)
     
  • 標普 500

    5,048.42
    -23.21 (-0.46%)
     
  • 納指

    15,611.76
    -100.99 (-0.64%)
     
  • 日圓

    0.0497
    -0.0004 (-0.80%)
     
  • 歐元

    8.3949
    -0.0033 (-0.04%)
     
  • 英鎊

    9.7960
    +0.0040 (+0.04%)
     
  • 紐約期油

    84.35
    +0.78 (+0.93%)
     
  • 金價

    2,358.00
    +15.50 (+0.66%)
     
  • Bitcoin

    64,408.15
    +558.34 (+0.87%)
     
  • CMC Crypto 200

    1,388.19
    -8.35 (-0.60%)
     

點心債發行創八年新高 人民幣融資市場回暖助香港鞏固金融中心地位

【彭博】-- 聯儲會的激進加息使得近年來不溫不火的點心債市場在今年明顯回暖,與日漸萎縮的中資美元債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遭受挑戰的香港來說,或許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剔除同業存單後,年迄今公司信用類點心債的發行規模同比成長了45%,至約1400億元人民幣,創下2014年以來同期最大。

分析人士指出,此類在離岸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今年供需兩旺。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美元債發行成本節節攀升,企業發行點心債後再轉換成美元能顯著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隨著中國內地和香港債券通南向交易的開啟,內地資金流入香港,也推升了對人民幣資產的投資需求。

這對於香港的債券資本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去年以來,投資者對中國房企離岸美元債的規避使得亞洲高收益債市場急劇萎縮,而今年美元債融資成本的走高也讓美元債發行整體受挫。

點心債發行規模走升表明「在金融市場上,香港仍然扮演著將中國和世界其它地區連接起來的角色,」ING Groep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Iris Pang稱。

自2007年問世後,點心債市場一度快速擴容。受益於人民幣升值趨勢,海外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上升,2014年創下了近2400億元公司點心債的紀錄最高發行規模。但在2015年人民幣匯改打破其單邊升值預期後,點心債發行一度低迷。在今年這一波發行熱潮中,彭博數據顯示,海外發行人更積極,如花旗今年已融資近109億元,而中資發行人的融資規模占比降至不足兩成。

廣告

中銀香港金融研究院策略規劃師席帥等人在報告中稱,從供給端來看,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再通過交叉貨幣互換(cross currency swap)或者美元/人民幣掉期等轉換成美元,這樣成本比直接發行美元債券要低70-100個點子。

從需求端來看,報告提到,年初以來在岸和離岸人民幣殖利率曲線全線倒掛,同一發行主體的債券境內外息差進一步拉大,也提升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此外,去年9月中國內地和香港債券的「南向通」開通後,從3月份開始交易量和規模都有大幅成長,將近98%的交易資金為人民幣。

彭博數據顯示,五年期離岸人民幣國債殖利率目前約2.65%,在岸同期限國債則在2.38%,美債殖利率在連續四個季度走升後,來到了3.05%左右。

渣打銀行中國宏觀策略主管劉潔在採訪中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點心債的發行還將保持強勁,一方面考慮到聯儲會加息進程,預計中美短端利差倒掛在2022年還將繼續擴大,另外考慮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和貿易結算,離岸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會持續增加。

「此輪美元加息周期為離岸人民幣融資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中銀香港的報告指出,「在當前國際金融環境下,預期離岸人民幣融資市場仍然會保持一定熱度,加上境內資金流出管道不斷暢通,有望看到點心債市場借此東風復甦發展。」

(新增第二張圖表以及圖下各類債券殖利率比較)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