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963.68
    +425.87 (+2.30%)
     
  • 國指

    6,718.86
    +158.19 (+2.41%)
     
  • 上證綜指

    3,154.55
    +0.23 (+0.01%)
     
  • 滬深300

    3,666.28
    +1.72 (+0.05%)
     
  • 美元

    7.8130
    -0.0008 (-0.01%)
     
  • 人民幣

    0.9243
    +0.0009 (+0.10%)
     
  • 道指

    39,512.84
    +125.08 (+0.32%)
     
  • 標普 500

    5,222.68
    +8.60 (+0.16%)
     
  • 納指

    16,340.87
    -5.40 (-0.03%)
     
  • 日圓

    0.0499
    -0.0001 (-0.18%)
     
  • 歐元

    8.4154
    -0.0083 (-0.10%)
     
  • 英鎊

    9.782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78.20
    -1.06 (-1.34%)
     
  • 金價

    2,366.90
    +26.60 (+1.14%)
     
  • Bitcoin

    60,885.07
    -1,989.57 (-3.16%)
     
  • CMC Crypto 200

    1,259.42
    -98.59 (-7.26%)
     

中國11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因需求疲弱仍處於通縮狀態

【彭博】-- 中國11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再次收縮,疫情和限制措施的干擾不利製造業活動且造成需求減少,消費者通貨膨脹有所緩解。

國家統計局周五表示,11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3%,10月份跌幅相同。接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估為下跌1.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低於10月份的上漲2.1%,符合經濟學家的預測。不包括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貨膨脹保持在0.6%不變。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說,數據表明經濟勢頭繼續減弱。他預測,政府將採取更多措施來提振市場和家戶信心。近來快速地重新開放表明政府的緊迫感。

中國滬深300指數早盤走低,回吐一度高達0.4%的漲幅。

11月 新增本土感染病例創下紀錄,隨後零星的疫情和針對人員移動的限制,壓抑上個月的經濟活動。該月份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受到很大打擊,同時貿易的降幅擴大。

從那以後,北京宣布幾項重要措施來放寬其嚴格的清零政策,政府也表明重點將放在促進明年經濟增長。鑑於未來幾個月感染人數可能激增且經濟受到更多干擾,前景仍不明朗。

仲量聯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研究主管龐溟表示,隨著清零政策的結束,通貨膨脹壓力可能會上升。

他說,鑑於需求激增,尤其是家庭消費加速,以及不可避免會有一波新增病例,短期會對勞動力供應、生產和供應鏈造成干擾,中國潛在的重新開放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挑戰。

隨著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和大宗商品成本繼續下滑,10月份PPI近兩年來首次同比下跌。根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的一份聲明,11月份PPI環比微漲;受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影響,同比繼續下降。PPI在2021年因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而大漲。

廣告

彭博經濟研究

「中國11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穩,而預期為降幅進一步擴大。這表明價格壓力正略微減弱。即便如此,CPI通膨廣泛下降仍是大勢所趨。從更大的背景看,經濟從疫情中重新開放應該會開始提振需求,並在未來幾個月支撐價格。這不會影響中國央行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降息。中國央行有空間放鬆政策,也有理由這麼做,因為經濟需要支持。」

—彭博經濟學家David Qu,閱讀完整報告請點擊此處

11月份化學原料、化學製品製造業和化學纖維製造業的價格降幅均有所擴大。

與此同時,疫情壓抑人員移動和支出,因而CPI一直受此抑制。董莉娟指出,受國內疫情、季節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走高等共同影響,CPI環比由漲轉降,同比漲幅回落。

儘管聯儲會和其他主要央行積極加息,但中國今年通貨膨脹低迷,為政策制定者加大對經濟的支持力度留下空間。經濟學家預計,今年GDP可能成長3%左右,遠低於政府在春季所設約5.5%的目標。

原文標題China Factory-Gate Prices Remain in Deflation on Weak Demand (1)

--聯合報導 April Ma.

(增加第4段後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