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313.86
    -165.51 (-0.90%)
     
  • 國指

    6,456.72
    -69.95 (-1.07%)
     
  • 上證綜指

    3,128.48
    -19.26 (-0.61%)
     
  • 道指

    38,884.26
    +31.99 (+0.08%)
     
  • 標普 500

    5,187.70
    +6.96 (+0.13%)
     
  • 納指

    16,332.56
    -16.69 (-0.10%)
     
  • Vix指數

    13.21
    -0.02 (-0.15%)
     
  • 富時100

    8,343.55
    +29.88 (+0.36%)
     
  • 紐約期油

    77.18
    -1.20 (-1.53%)
     
  • 金價

    2,315.30
    -8.90 (-0.38%)
     
  • 美元

    7.8180
    -0.0028 (-0.04%)
     
  • 人民幣

    0.9239
    +0.0015 (+0.16%)
     
  • 日圓

    0.0501
    -0.0003 (-0.54%)
     
  • 歐元

    8.4017
    -0.0096 (-0.11%)
     
  • Bitcoin

    62,348.74
    -1,253.02 (-1.97%)
     
  • CMC Crypto 200

    1,286.50
    -8.17 (-0.63%)
     

中美就審計檢查達成初步協議 向避免中概股退市邁出了第一步

【彭博】-- 北京和華盛頓已達成初步協議,將允許美國官員檢查在美國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底稿,從而為避免大約200家在紐約上市中資公司退市邁出了第一步。

在監管機構宣布達成協議,將允許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獲取審計底稿等文件以及對會計師事務所相關人員開展訪談和問詢之後,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周五飆升。美國官員計畫9月中之前前往香港,開始現場審計檢查。

該協議標志著中美兩大經濟體在檢查審計底稿方面長達數十年的僵局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2020年通過一項法律,稱那些審計底稿無法檢查的公司面臨從美國股票交易所退市的風險。從那以來,圍繞審計監管問題的糾紛就成為雙方政治關係方面的一個重要癥結。

延伸閱讀:中概股退市潮山雨欲來 SEC緊逼下中國做了兩手準備:QuickTake (1)

中國內地和香港是全球僅有的不允許PCAOB檢查審計底稿的兩個地區,官員們提出的理由包括國家安全和信息保密方面的擔憂。周五宣布的協議表明北京方面罕見地做出了讓步。

「我們今天上午簽署了這項史無前例的安排,但我們仍然需要在未來幾個月內觀察遵守的情況,」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ary Gensler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他說,這項協議比美國與其他任何國家簽署的協議都更為全面,美國官員到12月時將能夠得出是否獲得了充分權限的結論。

美國官員強調,該協議只是第一步。PCAOB將需要派遣大量檢查人員到現場,對特定公司的審計檢查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

廣告

另外,中國證監會表示,如果後續合作可以滿足各自監管需求,則有望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從而避免自美被動退市。證監會在公告中稱,協議標志著雙方通過加強合作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邁出了關鍵一步,並且合作協議對於審計監管合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處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確約定。

延伸閱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監管機構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 (1)

受達成協議的消息影響,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大型科技股連續第二天大幅上漲。阿里巴巴一度上漲5%,京東漲4.6%,拼多多躍升逾6%。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一度上漲4.1%,有望連續第五天走高。

中美之間的談判步伐近來有所加快,因為包括中國人壽、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內的幾家大型國有企業8月12日表示計畫從美國退市,此外阿里巴巴等公司也正在尋求在香港主要上市。

PCAOB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檢查人員準備前往香港開始檢查。官員們表示,之所以選擇香港,是因為香港與Covid-19相關的隔離規定更加寬鬆。該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協議允許檢查人員獲取中國內地和香港公司全面、完整的審計底稿。

PCAOB補充稱,按照協議,檢查人員將可以獲得未經編輯的審計底稿,較敏感材料可在「僅限查看」的基礎上獲得。

原文標題

US, China Reach Preliminary Deal in Push to Avoid Delistings (2)

(全文更新)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