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3 小時 28 分鐘 開市
  • 恒指

    21,133.68
    +501.38 (+2.43%)
     
  • 國指

    7,509.79
    +209.89 (+2.88%)
     
  • 上證綜指

    3,336.50
    +248.97 (+8.06%)
     
  • 道指

    42,156.97
    -173.18 (-0.41%)
     
  • 標普 500

    5,708.75
    -53.73 (-0.93%)
     
  • 納指

    17,910.36
    -278.81 (-1.53%)
     
  • Vix指數

    19.26
    +2.53 (+15.12%)
     
  • 富時100

    8,276.65
    +39.70 (+0.48%)
     
  • 紐約期油

    70.76
    +0.93 (+1.33%)
     
  • 金價

    2,684.80
    -5.50 (-0.20%)
     
  • 美元

    7.7724
    +0.0006 (+0.01%)
     
  • 人民幣

    0.9025
    +0.0001 (+0.01%)
     
  • 日圓

    0.0539
    +0.0000 (+0.02%)
     
  • 歐元

    8.6033
    -0.0504 (-0.58%)
     
  • Bitcoin

    61,075.78
    -2,647.63 (-4.15%)
     
  • XRP USD

    0.60
    -0.02 (-3.54%)
     

互聯互通十載 3.4萬億北水掃港股 市場冀再優化 推更多衍生及人幣產品

今年是內地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開展10周年,機制成立至今不僅鞏固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海外資本市場的橋樑作用,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香港市場帶來更多流動性,並幫助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數據顯示,「港股通」每日成交額由2014年機制啟動時約9億元,飆升至2024年8月底約357億元,佔港股成交額由0.5%增至約17%,屬歷史高位,並帶來近34000億元累計淨買入。市場期望未來可進一步優化機制,包括推出更多相關的衍生產品和人民幣產品。

「南向通」佔日均成交17%

互聯互通下的「滬港通」2014年11月正式啟動,「深港通」於2016年12月開始實施,自此海外及香港投資者能夠直接買賣A股,內地投資者亦有更豐富的投資選擇。現有約2800隻A股和550隻港股納入互聯互通機制,截至8月底,「滬深港通」北向和南向交易的平均每日交易額分別達1226億元人民幣及357億港元,佔內地和香港市場成交約7.7%及16.7%。

經過十年發展,兩地金融市場不斷增量擴容,互聯互通機制亦由「滬深港通」,擴展至「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等,投資範圍及品種逐步增加。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互聯互通機制是香港獨有優勢,可讓外資接觸內地投資者,還能滿足內地對海外資產配置巨大需求,而這些需求會愈來愈大。她認為,互聯互通仍有許多優化空間,期望擴大「ETF通」的合資格產品範圍,並容許一級市場進行交易。

她又提到,「跨境理財通」等計劃的資格互認問題仍待解決,因從業人員跨境營銷、推廣或提供投資意見受限,制約了不同互聯互通計劃發展,希望有所放寬。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林功成認為,將來可針對各類互聯互通機制當前的痛點和堵點,按照風險可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一步優化。他又稱,大灣區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現時仍未有具體落實時間表,保險市場的互聯互通相對落後,期望保險售後服務中心建立後,政府可研究逐漸容許保險公司跨境銷售保險產品,即是「保險通」。

證監會發言人表示,期待互聯互通機制向縱深發展,例如增加更多可投資者的產品、允許更多交易模式等,也期待推出更多與互聯互通相關的衍生產品和人民幣產品,為市場提供新的投資機會。

地緣政治風險無阻發展

雖然市場對於地緣政治風險的憂慮有增無減,黃王慈明認為,所有市場都會面臨地緣政治風險,當風險成為常態時,投資者會更加理性地評估市場,相信有利可圖時,投資者會回來。

林功成亦稱,香港金融業應積極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通過利用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深化內地與香港、香港與國際的金融互聯互通,從而進一步增強香港連通中外資本市場的角色,香港能更好地發揮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他補充,讓金融服務創科發展,也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加快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的重點方向,港府可考慮更積極引導天使基金、風投基金等投資機構,對科企進行投資,加快技術轉移和支持創新創業發展。

採訪、撰文:林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