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4
    +0.0006 (+0.01%)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302.39
    +216.59 (+0.57%)
     
  • 標普 500

    5,105.33
    +56.91 (+1.13%)
     
  • 納指

    15,911.90
    +300.14 (+1.92%)
     
  • 日圓

    0.0496
    -0.0004 (-0.88%)
     
  • 歐元

    8.3796
    -0.0186 (-0.22%)
     
  • 英鎊

    9.7810
    -0.0110 (-0.11%)
     
  • 紐約期油

    83.98
    +0.41 (+0.49%)
     
  • 金價

    2,354.30
    +11.80 (+0.50%)
     
  • Bitcoin

    64,432.73
    +861.09 (+1.35%)
     
  • CMC Crypto 200

    1,338.51
    -58.03 (-4.02%)
     

交易員們押注 聯儲會的購債狂潮還僅僅只是個開始

【彭博】-- 聯儲會已經購買了上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只為修復債券市場。現在為了幫助修復經濟,它可能還需要購買更多。

新冠疫情的反撲好似一片烏雲,籠罩在了美國經濟的頭上,這也可能轉化為迫使聯儲會採取更多行動的壓力——或許最快就在本月的政策會議上。聯儲會理事Lael Brainard周二也暗示,應當把政策重點轉向更長期的政策寬鬆。華爾街策略師和聯儲會官員認為,隨著政府進一步加大財政刺激,現在的重點將是維持經濟的復甦勢頭,抑制長期殖利率走高也是一種可能性。聯儲會已經通過多項緊急貸款機制來壓低殖利率,支持從市政債到公司債的角角落落。但這些工具都是臨時性的。

「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議上他們必須討論,大規模購買資產的目的如何從恢復市場機能,轉向降低期限溢價進而降低長期借貸成本,」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William English指出。

有跡象表明,交易員對聯儲會可能加大量化寬鬆規模併購買更多長期債券保持警惕,最近幾周美債殖利率曲線趨平。5年和30年期美債的殖利率之差已經從上月觸及的年內高點129個基點降至約105個基點。

7月問題

隨著7月28-29日政策會議的臨近,聯儲會官員所要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是否要在做出上述轉變的同時結合對短期利率指引的調整。還有一個問題是,他們是否需要結束已經開展了一年多的戰略評估。

Brainard和其他官員表示,聯儲會需要可持續地實現2%的通膨目標,這可能意味著通膨水平會超出這個目標一段時間。她和聯儲會主席鮑威爾還曾暗示,聯儲會在實現全面就業的目標方面正採取更具包容性的辦法。決策者們需要在所有這些問題上達成共識,再將其寫入政策指引。6月政策會議的紀要顯示,聯儲會官員們希望「在短期內完成評估」。「我們懷疑,他們沒有感覺自己受到評估時間表或前瞻性指引的約束,」政策研究公司L.H. Meyer的經濟學家Derek Tang稱。「他們可以在7月輕描淡寫地說,將會宣布新的國債購買期限構成。」

廣告

聯儲會已經持有4.2萬億美元的美債,相當於美國公共債務總額的22%左右。3月把利率下調至近零水平以來,它購買了約1.7萬億美元的美債以改善市場機制。目前,它仍在以每月大概80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美債,這也是10年期美債殖利率只有約0.60%的一個原因。儘管股市大漲,但4月以來這一全球借款基準卻幾乎穩若磐石。

3月經歷過極度壓力後,如今的市場運行已大為改善,但聯儲會官員稱,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讓他們保持了謹慎,繼續購買美債以防範進一步的衝擊。

原文標題Traders Are Betting the Fed’s Bond-Buying Binge Has Just Begun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0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