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49 分鐘
  • 恒指

    17,659.56
    +375.02 (+2.17%)
     
  • 國指

    6,274.82
    +154.45 (+2.52%)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9
    +0.0012 (+0.01%)
     
  • 人民幣

    0.9250
    +0.0007 (+0.08%)
     
  • 道指

    38,085.80
    -375.12 (-0.98%)
     
  • 標普 500

    5,048.42
    -23.21 (-0.46%)
     
  • 納指

    15,611.76
    -100.99 (-0.64%)
     
  • 日圓

    0.0497
    -0.0003 (-0.66%)
     
  • 歐元

    8.3987
    +0.0005 (+0.01%)
     
  • 英鎊

    9.7860
    -0.0060 (-0.06%)
     
  • 紐約期油

    84.08
    +0.51 (+0.61%)
     
  • 金價

    2,350.80
    +8.30 (+0.35%)
     
  • Bitcoin

    64,325.14
    -10.67 (-0.02%)
     
  • CMC Crypto 200

    1,388.58
    -7.95 (-0.57%)
     

押注人民幣和中國利率債 這位基金經理在全球債券熊市中脫穎而出

【彭博】-- 在經歷了中國今年對科技、地產等行業的整頓後,表現頂尖的境外人民幣債券基金管理人表示:安守於市場中最安全的那類資產乃是致勝法寶。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歐洲基金管理公司Eurizon SLJ Capital Ltd.執行長Stephen Jen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今年回報高的最主要原因是該基金長期投資中國最安全資產,這使其得以避過今年的市場風暴;其次則是對人民幣匯率看法精準,增加了匯率收益。

「政策引發的市場動盪給我們的債券組合帶來了正面的影響,」他説。「隨著這些措施影響到經濟成長,貨幣寬鬆的期待將長期債券收益率壓得更低。」

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他所管理的Eurizon Bond Aggregate RMB Fund前十大持倉中,除了一個匯率策略,其餘均爲利率債。基金年迄今總回報约18%,在海外人民幣債券基金中表現最佳。而彭博跟蹤全球債券和美國國債的指數則分別有接近5%以及2%的跌幅。

中國對科技、教育、房地產等行業開展的一系列整頓行動導致部分資產類別和板塊出現重挫,由於部分措施完全出乎市場意料,有海外人士質疑投資中國是否可行。而Eurizon的這個基金則表明偏安一隅或許也是不錯的策略。

廣告

這位在台灣出生、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的基金經理人在書面採訪中表示,北京的政策動作有點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政策」,不再一味聚焦於經濟成長,「為什麼對經濟成長率不利的ESG在西方社會可以被合理化,在中國不行?」

Jen預期未來海外投資人也會逐步認同這個觀點,因而資金將持續流入中國。他管理的這家基金公司的義大利母公司Eurizon及分支機構目前管理約4320億歐元資產。

彭博匯總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境外投資者持有3.9萬億元人民幣在岸債券,其中逾八成為國債和政金債。雖然不少境外投資者表示對信用債有興趣,集中於高等級的信用評級和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常常讓這些投資者望而卻步。

Jen表示,過窄的信用利差一直以來是他們的顧慮,不過仍然有興趣提高信用債的配置,其中非國有企業所發行的信用債「有趣」,特別是歷經價格修正之後。

政策風險

他稱,對海外投資人來說,投資中國債市的最大風險還是政策的不確定性。「當北京宣布政策時,又快又突然,而且不像西方社會習慣的那樣有一個較長的政策產生過程。」其次,他認為源於美國的政策風險也同樣存在,例如對中國的金融制裁和其他不尋常的資本流動限制。

對於人民幣匯率,曾在Morgan Stanley擔任匯率研究主管的Jen預計,至少到明年上半年為止,人民幣很可能都維持強勢。他稱中國境内美元流動性充足,這將讓北京在未來幾個月難以阻升人民幣。

他表示,今年因對人民幣、美元、歐元準確預測而為基金帶來了大部分阿爾法。他指不會對人民幣避險,一來是避險成本太高,二是對人民幣正面看法。

(新增第四段債券指數表現。)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