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21,251.98
    +614.74 (+2.98%)
     
  • 國指

    7,620.74
    +255.15 (+3.46%)
     
  • 上證綜指

    3,301.93
    +43.07 (+1.32%)
     
  • 滬深300

    3,997.79
    +41.80 (+1.06%)
     
  • 美元

    7.7689
    -0.0005 (-0.01%)
     
  • 人民幣

    0.9106
    0.0000 (0.00%)
     
  • 道指

    42,454.12
    -57.88 (-0.14%)
     
  • 標普 500

    5,780.05
    -11.99 (-0.21%)
     
  • 納指

    18,282.05
    -9.57 (-0.05%)
     
  • 日圓

    0.0520
    -0.0000 (-0.08%)
     
  • 歐元

    8.4942
    -0.0018 (-0.02%)
     
  • 英鎊

    10.143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75.71
    -0.14 (-0.18%)
     
  • 金價

    2,650.80
    +11.50 (+0.44%)
     
  • Bitcoin

    60,189.59
    -435.73 (-0.72%)
     
  • XRP USD

    0.53
    +0.00 (+0.93%)
     

全球主動型資管公司「失血」難止 或將再遭牛市終結沉重一擊

【彭博】-- T. Rowe Price Group Inc.短短兩年間資金流出1,270億美元,Franklin Resources Inc.正試圖扭轉幾乎連續20個季度的虧損局面。在大西洋彼岸,Abrdn Plc的高管得出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單純地管理共同基金已不足以再稱之為一項業務。

在規模100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行業,基金經理過去十年面臨著投資者興趣轉向價格更低廉被動策略的結構性轉變。現如今,他們面對的形勢更加棘手:推動投資激增並掩蓋了致命脆弱性的空前牛市可能已成為歷史。

波士頓諮詢稱,自2006年以來,基金管理公司獲得的額外收入中大約90%完全來自於上行的市場,而不是因為吸引新客戶資金的能力。許多高級管理人士和顧問現在警告稱,這個行業從緩慢下滑進入到危機時刻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再來一次熊市,許多這樣的公司都將發現自己無法恢復元氣。

Broadridge Financial Solutions Inc.的資產管理全球諮詢業務負責人Ben Phillips表示,許多公司都憑著慣性向前滑行了數十年,但現在這種模式到了最後時刻,這些公司不得不改變,他們需要扭轉局面。

自2018年以來,T. Rowe、Franklin、Abrdn、駿利亨德森集團和景順旗下的投資基金有超過6,000億美元客戶現金流出。這個規模比英國最大獨立資管公司之一Abrdn管理的所有資金還要多。

這些公司面臨困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秘密:投資者正在放棄共同基金,轉向成本低得多的被動策略,主要是由行業巨頭貝萊德、Vanguard Group Inc.和State Street Corp.管理,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費用大幅壓縮,給小型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率帶來壓力。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利率上升成為新現狀,即使是規模9.1萬億美元的龐然大物貝萊德也感受到了一些痛苦。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中,客戶從該公司長期投資基金中淨撤出130億美元,這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次出現如大規模的資金流出。

貝萊德執行長Larry Fink本月對分析師表示,過去兩年商業模式、技術以及最重要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都發生了結構性和長期性變化,這使得傳統資產管理行業面臨極大挑戰。

彭博新聞社分析了這五家公司五年多來的資金流動、費用、投資業績、收入和利潤率以及整個行業的趨勢,以顯示主動管理型資管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臨更大的風險。截至6月30日,這五家上市公司管理著超過5萬億美元資產,客戶群體包括員工401(k)計畫到世界上最大的養老基金等,他們數十年來都是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家喻戶曉的名字,作為資產管理公司中間層的代表,他們現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該行業的大多數其他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行業形勢可以從這五家公司的股價中有所了解。除了T. Rowe Price外,所有這些公司的市值自2018年初以來都損失了至少三分之一,而標普500指數同期則上漲了約60%。除了 Abrdn每六個月報告一次業績外,其他公司都將在未來兩周公佈季度收益,周二從景順開始。

儘管他們希望當形勢變得艱難時,客戶會回歸選股和選債公司,但下行軌跡似乎是不可逆轉的。無論市場是漲還是跌,被動型產品都獲得了如此大的吸引力,彭博匯編的資產管理公司數據顯示,它們到年中時占美國共同基金和ETF所有資產中的一半,2022年和2021年時占比分別為47%和44%,而在十年之前,這一比例僅為27%。

與指數程式交易的對壘還不夠,現在又多了一個新的對手:現金,投資者希望保留現金,而且利率保持高位。

上一代CEO們為扭轉局面做出了頗多嘗試:削減費用(導致的結果是收入下降)、與競爭對手合併(催生出來的問題多於實際解決掉的問題)、搭上ESG等各種新生事物的順風車、希望打造自己的優勢(最終結果是看起來更像他們的競爭對手,而不是更有辨識度)。所以,結論就是:無一奏效。

現在扭轉大勢的重任落到了主動型管理基金的新一屆老板身上 —— 包括T. Rowe的Rob Sharps、景順的Andrew Schlossberg、駿利的Ali Dibadj、Abrdn的Stephen Bird和Franklin的Jenny Johnson。這些新的執行長中既有公司資深人士,也有外部聘請來主導重組的人士,他們要處理的問題包括似乎在逐月縮減的傳統業務、以及越來越迫切地需要拓展核心傳統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之外的業務。

「在過去10年裡,超過100%的收入成長是由市場表現驅動的,只是因為市場上漲了,」「德意志銀行旗下資產管理子公司DWS的執行長Stefan Hoops表示。

Franklin自2018年以來只有兩個季度出現長期資金淨流入,即使是在市場繁榮和收購之後也是如此。繼連續21個季度資金外流之後,駿利亨德森今年早些時候出現了首次季度資金流入,但之後又開始「失血」。Abrdn自2017年通過合併成立以來,沒有一年出現過淨資金流入。自2021年年中以來,已有數百億美元資金流出T. Rowe的基金,該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下降了15%以上。此外,三年來景順的收入幾乎沒有成長。

「在這種情況下,中間層的企業無法實現內生性的成長,」為全球前20大資管公司提供顧問服務的Alpha FMC的高管Evan Skalski表示。「他們可以設法控制成本,並維持當前業務的運行,但他們必須適應低成長或無成長。」

以駿利亨德森旗下的Research Fund為例, 就可以看出把資金留住之難。該基金成立於1993年,目標是落實駿利亨德森的最佳投資想法。這支基金資產規模170億美元,是該公司旗下第三大美國基金。據晨星公司以及該公司網站數據,該基金連續八年表現落後於羅素1000成長股指數。

駿利亨德森的一位發言人在電子郵件聲明中承認所面對的挑戰,並表示管理層去年初調整了該基金的投資組合,目標是改善業績。該發言人表示,在截至10月16日的12個月裡,該基金跑贏了基準指數。

駿利亨德森執行長Dibadj 9月下旬在馬德里舉行的客戶會議上接受彭博新聞社採訪時稱,該行業的許多問題都是內在的。

「從歷史上看,這個行業會在沒有考慮客戶實際需求的情況下在真空中創造出新產品,」他說。Dibadj還稱,他在參加會議時常常有客戶甚至不知道公司有什麼產品。「這讓我感到驚訝和煩惱。」

其他公司的情況也差不多。據晨星公司的數據,Franklin旗下有著75年歷史的Income Fund總資產規模約為690億美元,但五年來淨流出約190億美元。Western Asset Core Plus Bond Fund總資產約為210億美元,僅自2022年初以來贖回資金規模就已經超過100億美元。T. Rowe的270億美元 中型成長型基金和500億美元 藍籌成長基金自2022年初以來已經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外流和資產縮水。

景順和Franklin拒絕就本文置評或讓執行長接受採訪。T. Rowe在一份聲明中承認所面對的挑戰,稱預計未來流向股票和債券策略的資金將增加,並在努力提供更廣泛的產品。T. Rowe的執行長拒絕就本篇報導接受採訪。

Abrdn的Bird基本上放棄了在大型股票基金領域中的競爭,轉戰小型股和新興市場策略。他將業務分為三個部分:共同基金業務、也為散戶投資者提供服務的財富管理部門以及財務顧問平台 —— 這一策略尚未被證明行之有效。

「如果你不改變業務模式,那麼費用壓縮和資管行業的過剩局面就會把你淘汰出局,」曾擔任花旗管理人士、在兩年前掌舵Abrdn的Bird接受採訪時說。他表示,交易所交易基金改變了這個行業。「毫無爭議:機器贏了。你需要的業務不僅僅是純粹的主動資產管理。」

原文標題Money Managers With $100 Trillion Confront End of Bull Market

--聯合報導 Yue Qiu、Christopher Cannon、Mathieu Benhamou.

(更新第四張圖表及下方相關公司評論)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