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4 分鐘 開市
  • 恒指

    16,830.30
    -212.60 (-1.25%)
     
  • 國指

    5,761.73
    -95.81 (-1.64%)
     
  • 上證綜指

    3,031.64
    +1.97 (+0.06%)
     
  • 道指

    36,245.50
    +294.60 (+0.82%)
     
  • 標普 500

    4,594.63
    +26.83 (+0.59%)
     
  • 納指

    14,305.03
    +78.83 (+0.55%)
     
  • Vix指數

    12.63
    -0.29 (-2.24%)
     
  • 富時100

    7,529.35
    +75.60 (+1.01%)
     
  • 紐約期油

    74.39
    +0.32 (+0.43%)
     
  • 金價

    2,112.20
    +22.50 (+1.08%)
     
  • 美元

    7.8138
    -0.0003 (-0.0038%)
     
  • 人民幣

    0.9130
    0.0000 (0.00%)
     
  • 日圓

    0.0531
    +0.0001 (+0.17%)
     
  • 歐元

    8.4980
    -0.0071 (-0.08%)
     
  • Bitcoin

    40,596.75
    +1,036.75 (+2.62%)
     
  • CMC Crypto 200

    802.76
    +11.20 (+1.41%)
     

全球多地今夏經歷極端高溫天氣 燃油供應安全遭遇威脅

【彭博】-- 今年夏季從德克薩斯州到東京都經歷了高溫天氣,這提醒人們能源系統正面臨著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極端炎熱天氣已成為能源供應的一大威脅。

除了導致空調用電需求激增之外,酷熱高溫還令一些煉油廠出現運轉中斷。這種情況下,美國汽油價格保持高位,柴油價格漲幅輕鬆超過原油價格。今年夏季情況尤為嚴峻:繼6月高溫之後,7月成為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月份。

據麥格理,熱浪導致全球煉油商在這兩個月裡的原油加工量減少至少2%。儘管看起來減產幅度可能不是很大,但停工已對煉油系統造成衝擊,這個領域本就已經受到投資不足以及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石油產品市場緊張影響。

「我們今年看到的極端天氣情況的確是個大問題,」大宗商品巨頭Trafigura Group的石油交易聯席主管Ben Luckock表示。「酷熱天氣給歐美煉油廠帶來了巨大的問題,停產次數增多,而且這些問題解決的難度加大,」他本周在新加坡接受採訪稱。

據行業諮詢公司FGE估計,歐洲夏季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700,000桶/日。基於BP Plc最新世界能源統計評估的數字,這大約是地區產量的6%。

FGE煉油主管兼下游業務主管Steve Sawyer表示,這些降幅中的一半以上是因為炎熱天氣。

除了供應受到限制外,氣溫上升也在推升中東和南亞地區發電用燃油需求,由於萊茵河和巴拿馬運河等重要航道因干旱水位下降,運輸成本也隨之升高。

「氣溫上升限制了煉油廠的運營效率」,而且由於工廠老舊,還有更多的停工出現,Vortexa Ltd.首席亞洲分析師Serena Huang表示。「煉油廠供應或航運業務的中斷幾乎肯定會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價格波動。」

相對於煉油廠而言,極端高溫對於電網的壓力仍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不過,燃料市場受到的影響因庫存下降而加劇,美國包括柴油在內的中間餾分油庫存接近五年季節性低點。

這進一步支撐了柴油價格,在新加坡,從原油中加工工業用油和取暖油的利潤接近季節性高點。

「氣候變化也導致整個北半球更加極端的冬季天氣,因為變暖的太平洋可能向北移動並向南推動極地漩渦,導致北亞、歐洲和北美出現極寒天氣,」歐亞集團能源氣候與資源總監Henning Gloystein表示。

摩根大通亞洲能源和化學品研究主管Parsley Ong稱,美國去年12月底的寒潮就是一個例子,期間煉油廠日產量下降約200萬桶。

天氣因素導致的煉油廠中斷情況增加,凸顯出全球都在努力擺脫化石燃料並試圖應對氣候影響的情況下,面臨著的挑戰越來越多。

「市場對任何地方出現的意外供應中斷都過於敏感,」Gunvor Group Ltd全球研究與分析主管Frederic Lasserre表示。「每個人都知道沒有B計畫。我們沒有庫存,任何地方都沒有過剩產能。」

原文標題Extreme Heat Fast Becoming a Threat to Global Fuel Security (1)

--聯合報導 Elizabeth Low.

(更新最後三段)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