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313.86
    -165.51 (-0.90%)
     
  • 國指

    6,456.72
    -69.95 (-1.07%)
     
  • 上證綜指

    3,128.48
    -19.26 (-0.61%)
     
  • 道指

    38,884.26
    +31.99 (+0.08%)
     
  • 標普 500

    5,187.70
    +6.96 (+0.13%)
     
  • 納指

    16,332.56
    -16.69 (-0.10%)
     
  • Vix指數

    13.23
    0.00 (0.00%)
     
  • 富時100

    8,348.06
    +34.39 (+0.41%)
     
  • 紐約期油

    77.67
    -0.71 (-0.91%)
     
  • 金價

    2,324.00
    -0.20 (-0.01%)
     
  • 美元

    7.8171
    -0.0037 (-0.05%)
     
  • 人民幣

    0.9238
    +0.0014 (+0.15%)
     
  • 日圓

    0.0501
    -0.0003 (-0.54%)
     
  • 歐元

    8.4028
    -0.0085 (-0.10%)
     
  • Bitcoin

    62,205.83
    -1,814.34 (-2.83%)
     
  • CMC Crypto 200

    1,325.05
    +30.37 (+2.35%)
     

彭博專欄:聯儲會有21萬億個理由來對抗通貨膨脹

【彭博】-- 如果有人懷疑聯儲會是否會出手壓制通脹加速,只需要想想美國國債市場的規模就可以讓他們安心。

美國5月CPI較上年同期上漲5%,核心CPI上漲3.8%,創1992年以來最大上漲。兩個數值在環比上也高於預期,代表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物價壓力並非單單是由於所謂的基數效應。儘管現在就認定聯儲會官員是對是錯還為時過早,但這些數據說明了為什麼聯儲會可能會在下週會議上討論如何最好地縮減資產購買規模.

儘管聯儲會的雙重職責集中在最大就業和穩定物價上,但毫無疑問,在允許美國政府得以長期維持預算赤字上,貨幣政策也發揮著關鍵作用。美國國債市場現在的規模為21.4萬億美元,20年前僅為2.9萬億美元。然而,你很難找到一個擔心國家債務不斷膨脹的投資者,因為財政部為其計息證券支付的平均殖利率從未如此低過,經通脹調整後的實際殖利率仍然遠低於零。

在國際清算銀行上個月發布的工作文件中,倫敦政經學院教授Ricardo Reis闡述了持續低於經濟增長率 (g) 之實際利率 (r) 的影響,經濟增長又低於資本的邊際產量(m)。這就是美國的情況。他的主要結論是:政府可以永遠有赤字。

美國一直處在這種均衡態勢中,但2021年1-3月人們開始對此產生質疑,這段時間中,聯儲會刻意落後於通脹曲線,民選官員則在增加額外的財政刺激措施。基準10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從年初的0.91%升至3月31日的1.74%,這是自1980年以來美國國債最糟的一個季度。10年期實際殖利率在3月份達到-0.54%,高於1月份的-1.12%。儘管以任何歷史衡量標準來看,這些水平仍然很低,但軌跡似乎很清楚,債券衛士(bond vigilante)似乎處於控制之中。正如Reis所說:如果淨支出太高,債券價格將為零,因為私營部門對這種龐氏騙局沒有興趣。

廣告

然而,10年期國債殖利率已回落至1.5% 以下,實際殖利率為-0.87%。用Reis的話來說,最新的走勢表明美債的「泡沫溢價」仍然穩固存在。它支持財政部長耶倫的觀點 :即拜登總統應該推動其4萬億美元支出計劃,即使這些計劃會導致持續到 2022年的通脹。她補充說,聯儲會官員擁有應對價格壓力持續上升的工具。

聯儲會將在必要時介入的想法至關重要,因為Reis的研究發現,「使債務膨脹」的想法實際上不管用,因為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溢價來持有政府債務。如此一來,反會限制支出,最終弄巧成拙:

「為了減輕財政當局的債務負擔,這個經濟體最佳的貨幣政策行動是盡可能穩定通貨膨脹。這對政府預算有影響,因為它永久性地降低了必須為債務支付的通脹風險溢酬,從而創造了財政能力。價格穩定會產生財政資源,同時,轉向貨幣不穩定會引發 r 的上升並導致主權債務危機。」

原文標題Fed Has 21 Trillion Reasons to Combat Inflation: Brian Chappatta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