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3
    +0.0005 (+0.01%)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239.66
    +153.86 (+0.40%)
     
  • 標普 500

    5,099.96
    +51.54 (+1.02%)
     
  • 納指

    15,927.90
    +316.14 (+2.03%)
     
  • 日圓

    0.0492
    -0.0009 (-1.74%)
     
  • 歐元

    8.3707
    -0.0275 (-0.33%)
     
  • 英鎊

    9.7780
    -0.0140 (-0.14%)
     
  • 紐約期油

    83.66
    +0.09 (+0.11%)
     
  • 金價

    2,349.60
    +7.10 (+0.30%)
     
  • Bitcoin

    63,306.21
    -559.72 (-0.88%)
     
  • CMC Crypto 200

    1,304.48
    -92.06 (-6.59%)
     

盤點歷史上恒指低位 有一日更慘跌至58點

2024年港股跌不停,本周更跌破萬六點心理關口,不過從樂觀角度看,跌得多,意味上升空間更多。回顧恒生指數在一九六四年推出至今,亦經歷過不少風浪,更因為一件事件令恒指跌至僅剩下56點!不過每次危機都在本港財金官員帶領下,最終化險為夷。

盤點歷史上恒指低位,有一日慘跌至58點!圖為1978年股票交易大堂。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盤點歷史上恒指低位,有一日慘跌至58點!圖為1978年股票交易大堂。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伊利斯指數」最早出現

香港的證券交易可以追溯到132年前,當時香港開埠後不久,香港股票經紀會於1891年成立,不過當時沒有反映市場狀況的指標,到1947年香港股票經紀會與另一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合併,成立香港證券交易所,其中一名經紀F. M. Ellis提出制定「伊利斯股票指數」,他在市場上揀選一批成份股,並以1946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價,計算出指數基點100;由於當時正值國共內戰,大批中國商人和廠家將資金帶到香港,成為香港證券市場主要動力,往後三年指數最高升逾五成達155.82點,但伊利斯指數在Ellis於1949年9月6日逝世後無人接手,最後無疾而終。

何善衡力推恒指 曾遭反對

香港證券市場另一個指標「恒生指數」則要到1964年才出現,當時恒生銀行掌舵人何善衡提出這個構想時,遭到銀行上下反對,認為華資銀行無力承擔此重任,但何善衡堅持己見,並指傳媒每當提及「恒生指數」即等如為該行宣傳,故著研究部主管關士光研究執行細節。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當天三十三隻成份股的股價訂出100點的基數,並在翌年11月24日正式對外發布,當日點數為158點。

七三股災:1774點跌至290點

不過恒指推出後,港股歷經多次矚目驚心的大跌市。1973年港股正值牛市,恒生指數在該年3月9日創下1774點的高位,民間出現股市狂潮,全民炒股並大有斬獲,「魚翅撈飯」、「用大牛點煙」的說法應運而生;當中乘TVB開台的東風、經營家居電視天線業務的「香港天線」1972年11月以1元上市,八星期後勁升到33.5元,被股民戲謔為「香港痴線」,但同月港股遇上石油危機,令恒生指數下跌超過一年,在1974年5月跌到只有290點,香港天線後來亦被喻為「香江第一妖股」。

八七股災之際,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獲得當時財政司、金融司及證監專員同意後,翌日開始停市四天。 (Photo by Peter Charlesworth/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八七股災之際,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獲得當時財政司、金融司及證監專員同意後,翌日開始停市四天。 (Photo by Peter Charlesworth/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Peter Charlesworth via Getty Images)

八七股災:單日跌幅33%

不少老股民應對八七股災仍記憶猶新,當年10月16日星期五,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急挫,亞洲股市在10月19日星期一開市跟隨下跌,港股開市受到強大沽壓,上午時段已下挫近300點,報3,524點,散戶眼見恒指在上午暴跌,午後加速去貨,但市場上無買盤承接,令股民「逃生無門」,恒指全日跌一成一。為了冷靜股民,聯交所與港府商議後,停市四天,但10月26日重新開市後,市場悲觀情緒惡化,創下歷來單日最大跌幅33.33%,當日恒指收報2241.69點,下跌1120.7點,港股在全月累跌45.8%。

雷曼兄弟是次按風暴主角之一,最終難逃倒閉命運。  (Photo by Mario Tama/Getty Images)
雷曼兄弟是次按風暴主角之一,最終難逃倒閉命運。 (Photo by Mario Tama/Getty Images) (Mario Tama via Getty Images)

2008年金融海嘯:單日跌2,061點

受到美國次按風暴拖累,2008年出現全球股災,當年1月22日恒指暴跌2,061.2點,收市報21,757.63點,跌幅達8.65%,但翌日出現奇蹟,港股報復式反彈2,332.54點,主要是有投資者趁低吸納及美國突然減息四分之三厘救市;不過好景不常,同年10月27日市場憂慮貸危機進一步惡化,令恒指收市報11,015點,跌1,602點,與2007年10月30日歷史高位31,958點比較,恒指於一年多累跌了20,943點。

六七股災:歷史最低收市點數58.61點

恒指從100點出發,而史上最低收市點數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點,比前一年的高位下跌逾三成。當時在港親共團體發動「反英抗暴鬥爭」,由騷亂演變為炸彈襲擊,七名香港市民被炸死,恐慌下市民減少外出,以輕工業為主的廠商亦遇到接單困難,影響出口經濟,同時出現香港第一波移民潮,資產轉移加上投資者恐慌拋售股票,釀成六七股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