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463.26
    +135.40 (+0.83%)
     
  • 國指

    5,663.92
    +54.29 (+0.97%)
     
  • 上證綜指

    2,968.93
    -3.36 (-0.11%)
     
  • 道指

    36,124.56
    -79.88 (-0.22%)
     
  • 標普 500

    4,567.18
    -2.60 (-0.06%)
     
  • 納指

    14,229.91
    +44.42 (+0.31%)
     
  • Vix指數

    12.80
    -0.05 (-0.39%)
     
  • 富時100

    7,514.50
    +24.66 (+0.33%)
     
  • 紐約期油

    72.38
    +0.06 (+0.08%)
     
  • 金價

    2,045.50
    +9.20 (+0.45%)
     
  • 美元

    7.8089
    -0.0101 (-0.13%)
     
  • 人民幣

    0.9161
    +0.0026 (+0.28%)
     
  • 日圓

    0.0528
    -0.0001 (-0.15%)
     
  • 歐元

    8.4202
    -0.0216 (-0.26%)
     
  • Bitcoin

    43,793.95
    +2,254.12 (+5.43%)
     
  • CMC Crypto 200

    895.22
    +34.67 (+4.03%)
     

慳電費攻略 打工仔要自願放棄WFH?

留在家中要用電,「放棄WFH」可能是個好選項
留在家中要用電,「放棄WFH」可能是個好選項 (Getty Images)

中電港燈電費分別按年暴增2成及4成半,電費即將大幅增加,市民生活開支愈來愈大,中小企成本也愈來愈高,為應對能源通脹,過去媒體多番報道過不少慳電費攻略,以下歸納以供參考。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中電港燈按年加兩成及四成半電費,市民生活開支愈來愈大
中電港燈按年加兩成及四成半電費,市民生活開支愈來愈大 (Getty Images)

兩年電費按年加雙位數

  • 英國能源價格飆漲,曾出現WFH員工為慳電費而選擇回辦公室的現象,參考外國情況,除非公司有電費津貼,否則香港打工仔「放棄WFH」或已變成一個較好選項,打工仔可選擇盡量不要晚上在家OT,就能夠減去更多開燈時間

  • 房屋署曾推行過慳電試驗計畫,包括午夜關閉一半升降機,甚至試過閉關一半公屋大廈走廊照明系統,當年備受爭議;閉關升降機的做法今天於部分私人屋苑也常見,未知未來會否有屋苑或企業參考應用,情況如同家居慳電,各類電器、燈光裝置,不用時應將電源關掉

「如何開冷氣」是慳電關鍵
「如何開冷氣」是慳電關鍵 (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中國科學院:電腦顯示屏不要太光

  • 過去曾有環境團體調查「著冷衫、開冷氣」情況與環境的衣著規定有關。企業為慳電費,大可鼓勵員工穿適宜體感溫度的衣著上班,例如背心、瑜珈短褲,夏天時辦公室冷氣也可相應調節

  • 中國科學院曾有研究文章指導企業和市民慳電,例如電腦顯示屏不要太光、不使用打印機時將其斷電、關掉待機超過一小時電器、冷氣匹數要計好空間比例等等。參考建議,龍床盤或小型單位業主,宜認真考慮到底需要安裝多少部冷氣。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教人要把沖涼時間限定在三分鐘內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教人要把沖涼時間限定在三分鐘內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

沖涼時間限定三分鐘

  • 家居慳電方法通常是換上慳電電器設備,選擇耗水量較少的小型洗衣機,甚至少用如乾衣機這類電器,改以掛晾方式自然風乾等等;不過如果還是要用乾衣機,中電曾提供資料予報章建議,將厚薄不同的衣物分類乾衣,可有效節省乾衣時間和用電

  • 港島大坑曾經出現過一位「慳電王」,每月電費只需18蚊,依他分享的「必殺技」除了整個夏天都不開冷氣,正正就是連洗衣機也不用,改用手洗,更重要的是「每天只看約一小時電視」,盡量改變娛樂方式

  •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也經常倡議不開冷氣不開暖氣,最新則教人縮短洗澡時間,盡量維持一至兩分鐘,甚至「沖凍水涼」,把沖涼時間限定在三分鐘

除了上述方法,還有一些「偏方」,外國就有老婦為慳電,避免留在家中,盡量坐免費巴士在外遊蕩。留在家中要用電,似乎是全球共識,疫情下大家都習慣安坐家中上Zoom,此一見客、上班模式未來可能要重新審視一番了。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