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24 分鐘
  • 恒指

    18,420.38
    -157.92 (-0.85%)
     
  • 國指

    6,517.27
    -55.18 (-0.84%)
     
  • 上證綜指

    3,136.62
    -4.10 (-0.13%)
     
  • 滬深300

    3,651.56
    -6.32 (-0.17%)
     
  • 美元

    7.8221
    +0.0043 (+0.06%)
     
  • 人民幣

    0.9221
    +0.0005 (+0.05%)
     
  • 道指

    38,852.27
    +176.59 (+0.46%)
     
  • 標普 500

    5,180.74
    +52.95 (+1.03%)
     
  • 納指

    16,349.25
    +192.92 (+1.19%)
     
  • 日圓

    0.0504
    -0.0002 (-0.38%)
     
  • 歐元

    8.4197
    +0.0016 (+0.02%)
     
  • 英鎊

    9.814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8.62
    +0.14 (+0.18%)
     
  • 金價

    2,331.30
    +0.10 (+0.00%)
     
  • Bitcoin

    63,411.85
    -604.20 (-0.94%)
     
  • CMC Crypto 200

    1,363.18
    +50.56 (+3.85%)
     

拜登政府據稱考慮高達3萬億美元的經濟發展計畫 涉及基建和加稅

【彭博】-- 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月早些時候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大流行病紓困法之後,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將高達3萬億美元的各項措施納入其長期經濟發展計畫。

因討論不公開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說,該方案將於本周提交給總統喬·拜登。

其中兩位人士稱,基礎設施和氣候變化很長時間以來就被描述為這項計畫中的關鍵部分,新的細節顯示政府考慮在所謂的綠色項目上投入約4000億美元。

一位知情人士說,該計畫還涉及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其中包括降低少數族裔的學費,以及醫療健保計畫。另一位了解會談情況的知情人士說,還將會有用於育兒和老年人護理方面的資金。

與新冠疫情緊急支出計畫不同,上述長期經濟發展建議將涉及到一項重大的政府增收行動。有關人士稱,上調公司稅以及對富人的稅率將是1990年代以來美國最重大加稅計畫的核心組成部分。

延伸閱讀:美國富人疫情期間賺得盆滿缽滿 拜登下定決心對他們加稅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早些時候報導美國政府在討論一項3萬億美元計畫,該計畫可能會分拆為兩項獨立的方案。白宮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白宮新聞秘書Jen Psaki週一說,「時間快了,所以他本週將與他的團隊討論有哪些選擇,規模和範圍。」

經濟學家對拜登政府新經濟計畫的估計範圍為2萬億至4萬億美元不等。知情人士說,目前還沒有對最終的支出總額做出決定。

拜登有望在4月份向國會兩院發表的講話中為他所謂的「重建更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計劃辯護。

廣告

獨立的方案

鑒於立法方面的挑戰,民主黨方面越來越期望該計畫能夠分拆成多個小的方案。如果將所有方案都納入一項大的預算調和法案,從而使其可以在參議院以簡單多數通過,考慮到有關哪些支出可以納入的規則,這種做法可能會十分困難。

共和黨人已經表明,不會贊成增稅,也不太可能支持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上的大規模支出。

參議院共和黨領導人米奇·麥康奈爾周一在參議院表示:「我們聽說,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提出所謂的基礎設施法案,實際上可能是暗藏大幅加稅和其他有損就業的左翼政策的特洛伊木馬。」 他說,民主黨人「對氣候政策有著痴迷的關注,卻排除掉了其他一切。」

但是許多共和黨人偏愛與交通運輸等相關的傳統基礎設施,例如高速公路,並贊同旨在提升美國技術相對於中國的競爭力相關支出。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與印第安納州共和黨籍參議員Todd Young合作,提出這項針對中國的法案。

原文標題Biden Team Weighs Next Economic Plan of Up to $3 Trillion (2)

(增加第7,9,13段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