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20
    -0.0013 (-0.02%)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714.12
    +488.46 (+1.28%)
     
  • 標普 500

    5,132.89
    +68.69 (+1.36%)
     
  • 納指

    16,177.76
    +336.80 (+2.13%)
     
  • 日圓

    0.0508
    +0.0002 (+0.47%)
     
  • 歐元

    8.4100
    +0.0321 (+0.38%)
     
  • 英鎊

    9.8010
    +0.0090 (+0.09%)
     
  • 紐約期油

    78.38
    -0.57 (-0.72%)
     
  • 金價

    2,309.80
    +0.20 (+0.01%)
     
  • Bitcoin

    61,886.75
    +2,858.33 (+4.84%)
     
  • CMC Crypto 200

    1,341.60
    +64.62 (+5.06%)
     

【新聞點評】從一幢舊樓看銅鑼灣滄桑

目前高價收購重建難以有利可圖,令銅鑼灣希雲大廈近日在「零出價」之下流標。 (資料圖片)
目前高價收購重建難以有利可圖,令銅鑼灣希雲大廈近日在「零出價」之下流標。 (資料圖片)

樓市弱勢,官地拍賣流標已不令人驚訝,但「強拍」也流標就比較出奇。近日發生了這種「奇案」,涉及樓齡達65年的銅鑼灣希雲大廈。事緣金朝陽(0878.HK)早於2019年已收集該廈八成業權,並入紙申請強拍,但因程序繁複及疫情影響,直到日前才獲准舉行拍賣;可是5年間香港及銅鑼灣經歷高山低谷,現時高價收購重建難以有利可圖。由此角度看,樓市繼續不振亦會拖累舊樓重建步伐,恐將造成更多像佐敦華豐大廈的隱患。

希雲大廈「強拍」流標收場

希雲大廈位於銅鑼灣禮頓道128至138號,鄰近該區「大地主」希慎(00014)的利園商場系列。該廈於1959年落成,是一幢樓高11層的商住大廈,地積比率約6.5倍,總樓面面積約8.6萬方呎,現時包含45個地舖及125個住宅單位。據測量業界人士指出,希雲大廈可申請重建為商業項目或住宅項目,地積比率將分別提升至15倍或9倍,樓面面積可擴張到19.7萬方呎或11.8萬方呎,故被視為具有重建潛力。

早自2007年起,作為銅鑼灣「小地主」的金朝陽便開始收集希雲大廈業權,直至2019年達到八成門檻,並於該年7月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然而,當局處理強拍申請的程序向來漫長,動輒耗時兩年以上,一直受業界詬病,再加上疫情等意外因素影響,導致希雲大廈在上周三才正式開拍,意味由申請到拍賣相隔接近5年。

拍賣當日,金朝陽卻「甩底」未派代表到場,亦沒有其他財團競逐,「零出價」之下結果流標。金朝陽後來解釋,根據最新估值報告,預料希雲大廈重建後市值約21億元,但這次業權強拍底價已達24.25億元;再計及建築費等成本,重建難以有利可圖。

廣告

資料顯示,金朝陽已持有希雲大廈88.8%業權,只剩小量單位未成功收購。不排除該發展商採取「以戰養戰」策略,一邊繼續透過手持的地舖及住宅單位收租,幫補資金成本;同時耐心尋求以較低價格統一業權,並靜待市況好轉,再謀劃推進重建大計。

值得留意的是,金朝陽於2019年積極「收貨」之際,曾以超過3萬元呎價收購希雲大廈多個住宅單位,當時選擇「出貨」的小業主堪稱為幸運兒。餘下部分小業主選擇繼續「揸貨」,寄望強拍價格更高,現在可能後悔兼失望。

金朝陽本身也經歷「過山車」,該發展商在2022年8月與一家中資地產商的代表人士達成協議,把整個希雲大廈項目以32.09億元出售予對方。但內地樓市隨後爆煲,中資地產商自身難保,該買家撻訂收場。金朝陽「殺訂」3.2億元,並獲得3200萬元和解金;儘管「有錢落袋」,卻未能在高位把希雲大廈出售套現,空歡喜一場。

自從2023年初「通關」後,本港宏觀經濟、尤其是零售市道的復甦未如預期,近月更出現商舖「執笠潮」,銅鑼灣作為傳統旺區,難免受到衝擊,連九倉置業(01997)旗下著名地標時代廣場亦今非昔比,人流稀疏。

那邊廂,希慎在希雲大廈附近的加路連山道有一個超級項目正在進行,該幅地皮於2021年5月以198億元投得,擬建3幢商廈,涉及多達110萬方呎樓面。適值本港甲級寫字樓需求急降,中環CBD空置率也達雙位數字,兼且新供應不少;希慎如何為這個預計於2026年落成的巨型項目招租,相信會很頭痛,該項目亦將對同區物業構成「搶客」效應。

正因如此,希雲大廈不論重建為住宅抑或商業項目,看來都很難「計得掂數」,難怪金朝陽選擇「睇定啲先」,寧願暫時繼續收租。

從希雲大廈案例看來,樓市持續低迷除了構成「負財富效應」,另一種「副作用」是拖累舊樓重建步伐。
從希雲大廈案例看來,樓市持續低迷除了構成「負財富效應」,另一種「副作用」是拖累舊樓重建步伐。 (d3sign via Getty Images)

樓市低迷拖累重建步伐

翻查資料,自從1999年《強拍條例》生效至今,只曾有過4宗「強拍流標」個案,此前3宗分別於2020年11月(九龍城獅子石道73及75號)、2021年7月(尖沙咀加連威老道61至73號)、2022年1月(佐敦柯士甸道132至134號)上演,可見皆發生於最近三四年市況「翻天覆地」之間。

從希雲大廈案例看來,樓市持續低迷除了構成「負財富效應」,另一種「副作用」是拖累舊樓重建步伐。事關現時單是建築費仍需每方呎5000元以上,再計及收購業權、補地價、資金成本,在目前市況下,很多舊樓項目根本看不到重建後的利潤空間。大業主即使像金朝陽一樣已擁有大部分業權,亦缺乏誘因去投資啟動重建,否則猶如「扔錢落海」。

近期有論者建議可進一步放寬地積比率,為舊樓重建提供經濟誘因。但這個提議的可行性有限,一來銅鑼灣、灣仔、油尖旺等舊樓集中地的城市密度原已很高,在生活空間、陽光空氣、道路交通、社區設施等方面很難負擔大幅「加密」。再者,目前物業市道一大挑戰在於需求疲弱,倘若放寬地積比率令潛在供應驟增,供需更趨失衡,不見得能為重建創造經濟誘因。

在市況低迷下,單靠市場機制不足以促進舊區更新,作為半官方機構的市區重建局或須扮演更大角色。不過市建局本身也很依賴賣樓收入,該局上年度虧損35億元,「彈藥」並不充裕,面對本港日益嚴峻的舊樓老化問題,恐如杯水車薪。樓齡60年的佐敦華豐大廈早前發生奪命大火,該廈事後被揭發「未提升至切合現代要求的防火保障」,可說再一次敲響警號。

另一個為舊樓重建提供誘因的方式,是政府對補地價「收順啲」,可是這會犧牲庫房收入,令財赤更趨惡化。講到底,「貧賤夫妻百事哀」,又有謂「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本港經濟倘未見明顯起色,不排除更多社會隱患陸續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