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4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78
    -0.0010 (-0.01%)
     
  • 人民幣

    0.9302
    -0.0001 (-0.01%)
     
  • 道指

    39,072.83
    -91.23 (-0.23%)
     
  • 標普 500

    5,476.86
    -6.01 (-0.11%)
     
  • 納指

    17,829.64
    -29.04 (-0.16%)
     
  • 日圓

    0.0483
    0.0000 (0.00%)
     
  • 歐元

    8.3674
    +0.0096 (+0.11%)
     
  • 英鎊

    9.8690
    0.0000 (0.00%)
     
  • 紐約期油

    81.57
    -0.17 (-0.21%)
     
  • 金價

    2,338.80
    +2.20 (+0.09%)
     
  • Bitcoin

    60,638.41
    -1,136.60 (-1.84%)
     
  • CMC Crypto 200

    1,265.14
    -18.69 (-1.46%)
     

【新聞點評】稅改變法 國運中興

近期內地多個省市相繼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加強打擊逃稅及欠稅違法行為。(網上圖片)
近期內地多個省市相繼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加強打擊逃稅及欠稅違法行為。(網上圖片)

內地近期有不少與「稅」有關的風聲備受關注,例如部分企業據報被「倒查30年」追稅,又有20多個省區政府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甚至盛傳「買港股、美股都要抽稅」。更矚目的是將於下月召開之「三中全會」,有可能推出重磅稅制改革,包括把部分消費稅收入由中央撥歸地方。實際上,由商鞅、王安石到張居正,中國歷代的「變法」大多圍繞稅制改革,倘若奏效,有機會促成「國運中興」。

風聲頻傳 還看三中全會

本欄上周在〈一盒維維奶 半部經濟史〉一文指出,近期超過10家A股上市公司遭內地當局「追稅」,最長的甚至被追溯至1994年,所以在坊間產生「倒查30年」講法。國家稅務總局負責人回應傳媒查詢時,證實有查稅補稅情況,但強調「沒有組織開展全國性、行業性、集中性的稅務檢查,更沒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內地不少商界人士認為,密集式「查稅」和「追稅」未必是中央政府旨意,可能部分地方政府實在「缺水」,故向企業「打主意」。

與此同時,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包括山西、江蘇、雲南、貴州、遼寧等20多個省區,近期相繼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顧名思義,該類機構乃由警務部門和稅務部門聯合組成,旨在加強打擊逃稅欠稅違法行為。據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負責人指出,「涉稅違法犯罪活動,不僅擾亂國家稅收徵管秩序,嚴重者更直接危害國家稅收、侵蝕國家經濟基礎、破壞社會誠信體系。因此,涉稅警務協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稅收秩序,共同營造和保護高水平的營商環境。」

廣告

除了企業利潤、個人工資要徵稅,當內地居民沾手港股、美股等境外投資,理論上也要被抽稅。根據國稅總局在2020年發布的《關於境外所得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內地居民「轉讓對中國境外企業以及其他組織投資形成的股票、股權以及其他權益性資產」,以及「從中國境外企業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均被視為個人收入一部分,須按規定繳納最高45%的個人所得稅(最低為3%,屬累進稅性質)。

然而,據內地券商人士指出,該《公告》自2020年發布後未有正式落地執行,僅依賴每名投資者每年報稅時自願申報。可是近日有消息傳出,待「金稅四期」(國稅總局第四代稅收系統)於2025年全面上線後,「境外股票獲利稅」有可能正式開展徵收,這意味着內地居民從港股、美股等境外股市賺錢之後,原則上也要向內地政府交稅,不過,該消息至今尚未獲得證實。

講到小道消息,近期最受關注的消息圍繞下月召開之「三中全會」。據路透引述中國政策顧問報道,「三中全會」的首要議題涉及稅制改革,主要方向是把部分中央政府收入「下放」予地方政府,以緩解後者債台高築、依賴賣地等老問題。其中最大的一招,可能是把目前100%撥歸中央的消費稅收入,改為「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保留」。同時,增值稅收入目前由中央和地方「五五分賬」,未來可能由地方政府獲得更高比例,意即高於50%。

稅改可能會加劇省份和地域差距,例如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得以保留更多消費稅和增值稅收入,從而有更多資源搞好經濟、「派錢」及吸引人才。
稅改可能會加劇省份和地域差距,例如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得以保留更多消費稅和增值稅收入,從而有更多資源搞好經濟、「派錢」及吸引人才。 (STR via Getty Images)

錢留地方 激發搞好經濟

內地去年全國稅收為18.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增值稅和消費稅合計達到10.5萬億元,佔總稅收的58%,比企業所得稅(4.1萬億元)、個人所得稅(1.5萬億元)更多,可謂舉足輕重。

上述消息若果屬實,將會是新中國1949年建政以來,繼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最重大的一次稅制改革動作。尤其值得注意,不論把部分消費稅改撥予地方政府,抑或讓地方政府享有更高增值稅比例,皆涉及中央向地方「放錢」,並有機會伴隨着「放權」,或許有助激發地方政府各自想辦法搞好本地經濟,以及減少依賴土地財政老路。

舉例說,中外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提振經濟當務之急是刺激內需,但中央政府一直抗拒效法歐美國家「無差別派錢」。在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若享大部分消費稅收入,自然有更大誘因及責任促進消費,屆時某種「派錢」或會成真,各地據自身情況執行。

從另一方面看,稅改可能會加劇省份和地域差距,例如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得以保留更多消費稅和增值稅收入,從而有更多資源搞好經濟、「派錢」及吸引人才,構成良性循環。

相反,由於中央政府掌握的「蛋糕」縮小,可「轉移」予內陸欠發達省區的資源難免減少,該些省區將會更加需要「靠自己」。

無論如何,中國歷代「變法」大多圍繞稅制改革,皆因稅收牽涉資源、權力和激勵誘因,而伴隨客觀環境變化,稅制也需要適時調整。換言之,稅改往往牽動國運,倘能取得理想效果,將有助於經濟繁盛、國泰民安。下月「三中全會」舉世矚目,其中一個最大焦點將會是「稅改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