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 小時 44 分鐘
  • 恒指

    18,457.56
    +54.56 (+0.30%)
     
  • 國指

    6,552.42
    +20.43 (+0.31%)
     
  • 上證綜指

    3,074.27
    -12.54 (-0.41%)
     
  • 滬深300

    3,599.57
    +19.65 (+0.55%)
     
  • 美元

    7.8183
    -0.0012 (-0.02%)
     
  • 人民幣

    0.9262
    +0.0006 (+0.06%)
     
  • 道指

    38,571.03
    -115.27 (-0.30%)
     
  • 標普 500

    5,283.40
    +5.89 (+0.11%)
     
  • 納指

    16,828.67
    +93.67 (+0.56%)
     
  • 日圓

    0.0498
    -0.0000 (-0.04%)
     
  • 歐元

    8.5280
    +0.0048 (+0.06%)
     
  • 英鎊

    10.0130
    +0.0040 (+0.04%)
     
  • 紐約期油

    73.56
    -0.66 (-0.89%)
     
  • 金價

    2,369.00
    -0.30 (-0.01%)
     
  • Bitcoin

    69,107.42
    +553.73 (+0.81%)
     
  • CMC Crypto 200

    1,446.45
    -21.49 (-1.46%)
     

【欲言不止】科技未必利好經濟

巴郡旗下GEICO是美國第四大汽車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在收到保費和按合約賠償之間,一般會有時間差,每年營運既有新保單又有舊單到期,就會形成一筆暫存在保險公司但使用限制不大的浮存金。
巴郡旗下GEICO是美國第四大汽車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在收到保費和按合約賠償之間,一般會有時間差,每年營運既有新保單又有舊單到期,就會形成一筆暫存在保險公司但使用限制不大的浮存金。 (Jeff Greenberg via Getty Images)

猶記得新冠疫情期間,進出餐廳變得困難,因此大家都變身廚神,看完一堆網上教學後,就在家裏自己煮菜。也許煮出來的菜式只有心水餐廳的六七成水準,但在當時環境已經很不錯。這個發展令一部分人享受到美食,對社會而言當然是好事。

不過,如果單單考慮經濟數字,這些菜式的材料費可能是餐廳價錢的三四分之一,網上教學又沒有成本,其他能源、調味品等額外開支又接近零,因此自己煮所創造的經濟總量,只是餐廳經濟的三四分之一。

疫情當然是偶發事件,但是「家家有廚神」所以出現,是因為科技發展。假如沒有各大視頻網站,大家還是靠紙本食譜,研發速度就會很慢。而且沒有社交媒體推波助瀾,看不到身邊朋友也成功煮出名物,願意嘗試的人也許就更少;這代表雖然科技大幅改善了人類生活,但是有時候卻反而會打擊了經濟數據。

畢非德剛出席了巴郡股東大會,會上也有股東問假設特斯拉成功研發了自動駕駛系統,真的令整體交通意外降低五成,將如何影響畢非德的保險生意。巴郡旗下GEICO是美國第四大汽車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在收到保費和按合約賠償之間,一般會有時間差,每年營運既有新保單又有舊單到期,就會形成一筆暫存在保險公司但使用限制不大的浮存金。巴郡最初的投資資本就來自於GEICO的浮存金。

技術進步恐削弱生產力

畢非德也非常誠實,說假如自動駕駛系統真的成熟,對社會是好事,但對車保業務就有打擊。當然,他也提到這類系統不同公司在近20年都試了好幾次,因此特斯拉的系統雖然最近不停見報,但不一定會成功。

廣告

巴郡負責保險業務的副主席賈殷(Ajit Jain)亦認為,電動車有意外後的維修成本較高,所以交通意外較少也好,整體成本未必會下降很多。但長遠而言,自動駕駛會影響車保巿場卻是毋庸置疑。

巴郡和特斯拉都是美國公司,因此就算一枯一榮,對美國股巿都大致影響正面,但其他發達國家沒有培養出新科技企業,問題就大了。英國前財相歐思邦和同屆的影子財相鮑斯(Ed Balls)近月開了一個播客節目,有一次就討論到科技對英國的影響。

20年前買機票可能要親身到旅行社,如果不在倫敦巿中心居住,一來一回也許要半天,今天透過手機,15分鐘就完成了交易。
20年前買機票可能要親身到旅行社,如果不在倫敦巿中心居住,一來一回也許要半天,今天透過手機,15分鐘就完成了交易。 (Andrew Holt via Getty Images)

英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經濟生產力增長就一直在七大工業國敬陪末席,連帶股巿亦好幾年只是浮浮沉沉。坊間評論當然有不同解讀,包括認為歐思邦當年衰退中滅赤太快,犧牲了生產力,但是歐思邦在節目中的解釋,就是很多科技實際上提升了生產力,卻未有反映在經濟數據或企業盈利之上。

例如,20年前買機票可能要親身到旅行社,如果不在倫敦巿中心居住,一來一回也許要半天,今天透過手機,15分鐘就完成了交易。民眾省卻了半天時間,直接就是生產力提升的學院派解釋。不過,實體旅行社倒閉了,經濟規模有所縮小,網上買機票在數字上反而削弱了生產力。

分析歐洲發展最困難

當然,英國另外還有脫歐、疫情、政府換屆在即等因素,早年股巿不振並非只因為生產力,但其他例如日本等發達國家,亦見到科技愈進步,反而數據愈平穩。只有加拿大和澳洲等,既是發達國家,又有能源礦產等的地方,生產力才勉強保持增長。常說分散投資要以亞太、北美、歐洲三大板塊為思考框架。三者之中,分析歐洲如何發展也許才是最難。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