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7 小時 51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207.13
    +444.10 (+2.50%)
     
  • 國指

    6,437.09
    +163.34 (+2.60%)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道指

    38,141.99
    +238.70 (+0.63%)
     
  • 標普 500

    5,052.60
    +34.21 (+0.68%)
     
  • 納指

    15,790.61
    +185.13 (+1.19%)
     
  • Vix指數

    14.90
    -0.49 (-3.18%)
     
  • 富時100

    8,172.15
    +50.91 (+0.63%)
     
  • 紐約期油

    79.25
    +0.25 (+0.32%)
     
  • 金價

    2,309.40
    -1.60 (-0.07%)
     
  • 美元

    7.8152
    -0.0071 (-0.09%)
     
  • 人民幣

    0.9260
    +0.0011 (+0.12%)
     
  • 日圓

    0.0506
    +0.0005 (+0.96%)
     
  • 歐元

    8.3749
    -0.0036 (-0.04%)
     
  • Bitcoin

    59,054.87
    +1,850.04 (+3.23%)
     
  • CMC Crypto 200

    1,275.80
    +5.06 (+0.40%)
     

比亞迪股價大跌 香港中央結算系統出現與柏克夏持股規模相當的股票

【彭博】-- 比亞迪股價創出近兩年最大跌幅。與柏克夏持有規模相當的股票此前出現在香港中央結算系統中,引發了沃倫·巴菲特的這家公司可能會調整持倉的猜測。

根據周一的交易所數據,20.49%的股份進入了香港中央結算系統,這與柏克夏上次報告的截至12月份的持股規模完全一致。雖然股份出現在中央結算系統的理由有很多,但這通常會被交易員視作出售的前兆,因為股票必須進入這一系統,交易才能結算。

「單一投資者中只有柏克夏擁有那麼多股票,因此市場擔心巴菲特正計畫賣出,」大華繼顯駐香港執行董事Steven Leung表示。

儘管巴菲特沒有明顯暗示自己已經不看好比亞迪,但是這位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減持股票的可能性足以推動比亞迪股價在一天之內下跌12%。在周二暴跌前,比亞迪股價兩年上漲了近300%,成為香港表現表現最好的大型股之一,令特斯拉公司同期128%的漲幅相形見絀。

柏克夏在非工作時間未立即回覆置評請求,記者也無法立即聯繫到比亞迪。花旗集團不予置評。有跡象顯示,花旗集團是新進入中央結算系統的大部分股票的托管人。

甚至在《證券時報》有關巴菲特持股未發生變動的報導發表後,比亞迪的股票也未能收復大部分失地。報導引述了比亞迪證券事務部一位高管的消息。

從3月份低點上漲近一倍後,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的股票6月份創下歷史新高。得益於政府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費措施,中國的電動汽車股最近幾個月飆漲。

延伸閱讀:自3月低點以來股價猛漲66%的比亞迪 市值已接近萬億元人民幣

廣告

柏克夏最初於2008年9月斥資約2.3億美元買入了2.25億股比亞迪股票。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自那以來飆升逾2,000%。按周一306.80港元的收盤價計算,柏克夏持有的20.49%比亞迪香港股票價值約為90億美元。

投資者將比亞迪視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領頭羊。該公司成功克服了上海防疫封控造成的供應鏈中斷,5月份產銷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分析師預計比亞迪今年的汽車銷量將達到150萬輛,比2021年成長一倍,垂直整合的業務結構將使其領先於競爭對手。

彭博整理的數據顯示,儘管近年來股價大漲,但比亞迪67倍的遠期本益比仍接近三年平均水平,遠低於本土競爭對手理想汽車的148倍。不過,比亞迪的本益比於4月下旬超過了特斯拉。

「巴菲特在中央結算系統之外持有比亞迪的股份已有13年了,」Quiddity Advisors的David Blennerhassett在周二的報告中寫道。「轉入中央結算系統表明,大宗交易可能已經簽署,很快就會宣布。我會考慮就此或逢高賣出。這是對比亞迪股票的重大威脅。」

原文標題

BYD Sinks After Berkshire-Sized Stake Appears in Clearing System

原文標題比亚迪股价大跌 香港中央结算系统出现与柏克夏持股规模相当的股票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