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41.78
    -170.85 (-0.94%)
     
  • 國指

    6,374.66
    -47.15 (-0.73%)
     
  • 上證綜指

    3,032.63
    +3.71 (+0.12%)
     
  • 滬深300

    3,541.53
    +15.40 (+0.44%)
     
  • 美元

    7.8106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84
    +0.0004 (+0.04%)
     
  • 道指

    38,589.16
    -57.94 (-0.15%)
     
  • 標普 500

    5,431.60
    -2.14 (-0.04%)
     
  • 納指

    17,688.88
    +21.32 (+0.12%)
     
  • 日圓

    0.0494
    -0.0001 (-0.22%)
     
  • 歐元

    8.3555
    -0.0313 (-0.37%)
     
  • 英鎊

    9.9060
    -0.0600 (-0.60%)
     
  • 紐約期油

    78.49
    -0.13 (-0.17%)
     
  • 金價

    2,348.40
    +30.40 (+1.31%)
     
  • Bitcoin

    66,048.46
    -144.85 (-0.22%)
     
  • CMC Crypto 200

    1,371.24
    -46.63 (-3.29%)
     

研報:即使美調高中國電池進口關稅至25% 中國仍握市場優勢

美國白宮於 5 月 14 日宣佈針對對中國電動車及電池調高關稅,電動車的關稅從 25% 調升至 100%;電池將從 7.5% 調整至 25%。據 TrendForce 研究,由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在美國電動車市場銷量占比不足 2%,實質影響有限;在電池方面,由於調漲關稅即是造成美國車廠的電動車成本上升,市場擔憂對於計畫降低整車成本,以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的部分車廠帶來困擾。

據 TrendForce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方形磷酸鐵鋰電池(LFP)電池本就擁有價格優勢,加上美國本土製造的電池成本高於中國約 1 至 1.5 倍,即使中國電池的進口關稅被調高至 25%,美國車廠仍有可採用中國電池成本的空間。此外,美國近期對於 IRA 法案中,受 FEOC(受關注海外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規定限制的電池關鍵礦物來源進行暫時性豁免,也證明在電池上無法立即與中國切割,美國車廠仍需要更多時間轉型。
 
研調指出,從 IRA 法案到關稅調漲,短期而言,確實顯示出地緣政治對電動車產業的影響日益加深,對美國電動車廠來看,因應方式包含可與具備成熟電池技術的日韓廠合作,固態電池的布局等都是美國車廠可採取的避險方案。

長期來看,要降低電池成本最重要的是提高電動車銷售的規模經濟,美國傳統車廠須盡快於燃油車或電動車之間做出抉擇,避免浪費有限的資源。類似案例以比亞迪(BYD)為例,在決定停止生產汽油動力車約兩年後,年銷量(合計純電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即超越特斯拉(Tesla),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電池價格有所差異,美國是否有能力生產 LFP 電池也是關鍵,儘管美國目前大多數電動車使用鎳鈷錳(NCM)電池,但市場消息指出,特斯拉在內華達州的斯帕克斯工廠建立了一條鋰鐵磷酸鋰(LFP)電池生產線,產能預估約 10GWh。基於一輛 75kWh 電池的電動車,10GWh 相當於約 13 萬輛車。

廣告

此外,報告指出,LG 能源解決方案(LGES)正在亞利桑那州建立一條 LFP 生產線,預計將於 2026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其他業者如 Gotion、American Battery Factory Inc.、FREYR Battery、Our Next Energy 均有建立 LFP 產線的計劃,但 LFP 電池可能不會完全用於電動車行業,預期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ESS)將仍是主要應用領域。

 

更多鉅亨報導
中國鋰電池新突破 -70℃到60℃ 充放自如
寧德時代與特斯拉繼續合作 開發充電速度更快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