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3
    +0.0005 (+0.01%)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239.66
    +153.86 (+0.40%)
     
  • 標普 500

    5,099.96
    +51.54 (+1.02%)
     
  • 納指

    15,927.90
    +316.14 (+2.03%)
     
  • 日圓

    0.0492
    -0.0009 (-1.74%)
     
  • 歐元

    8.3707
    -0.0275 (-0.33%)
     
  • 英鎊

    9.7780
    -0.0140 (-0.14%)
     
  • 紐約期油

    83.66
    +0.09 (+0.11%)
     
  • 金價

    2,349.60
    +7.10 (+0.30%)
     
  • Bitcoin

    62,836.23
    -1,332.18 (-2.08%)
     
  • CMC Crypto 200

    1,304.48
    -92.06 (-6.59%)
     

穩匯率只是考慮之一 中國做大離岸人民幣央票及國債市場可能意在長遠

【彭博】-- 中國央行和財政部去年下半年以來在離岸市場雙雙加快發行人民幣央票和國債。對此如果簡單解讀為官方調節離岸動性以穩定匯率的手段,則可能忽略這一趨勢帶給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長期影響。

3月時,財政部在香港招標發行120億元人民幣國債,央行也再次增量發行100億元6個月期央票。這將使離岸市場未到期的央票和國債餘額達到2426億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同比成長近六成。

中國央行發行離岸央票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表述,即「為豐富香港高信用等級人民幣金融產品,完善香港人民幣殖利率曲線」,可能道出了官方穩定匯率之外,做大離岸人民幣主權債務資產池的長遠考慮。

「未來可以預見,大型國有金融機構會通過離岸操作建立起離岸人民幣的期限結構,作為離岸人民幣的融資和投資的基準,」西班牙對外銀行駐香港的經濟學家夏樂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這有利於CNH融資市場進一步發展。

通過發行央票凍結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減輕匯率貶值壓力,仍是市場對離岸央票發行的一種主流解讀,中國官方對這種影響也並不諱言。去年8月增量發行央票後,中國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曾稱,這有利於維護離岸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麥格理的亞洲匯率策略師Trang Thuy Le在採訪中說,去年下半年央行增發央票成為管理CNH流動性、釋放市場信號的工具,其收緊離岸流動性的效果通常也會結合中資大行拋售美元的做法,來抑制做空人民幣。她認為,CNH融資成本的管理未來還將是央行匯率工具箱裡的一個重要元素。

廣告

不過,市場人士也日漸認識到,離岸央票和國債市場規模成長的趨勢,未來未必會因貶值壓力消退而放緩。官方出於完善離岸人民幣殖利率曲線的目的,可能繼續保持增量發行的節奏,以擴大加深這一曲線所對應的可投資產品池。

華僑銀行利率策略師Frances Cheung說,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具備流動性回收機制,提供更多的CNH投資工具一個關鍵措施。

她表示,影響CNH流動性雖然可能是增量發行這些產品的目的之一,但當前CNH市場關鍵的失衡之處還是在於缺少產品,所以目標還是在於豐富高評級的人民幣金融產品,「離岸人民幣殖利率曲線一旦建立起來,對企業發債也有幫助。」

中國財政部自2009年開始陸續發行離岸國債,央行2015年首次在倫敦發行離岸央票後,2018年在香港重啟定期發行。央票和離岸國債的期限逐步走向豐富。目前,離岸央票期限覆蓋3個月、6個月和1年期限,未到期餘額為1200億元,離岸國債存量規模與此大致相仿,覆蓋2年-30年的若干期限。

夏樂預計,央行和財政部未來可能會在離岸市場發展順利時,發行更多的央票和國債,「做大離岸市場、加深市場深度、完善期限結構有利於離岸市場長治久安,這個發展過程有好處、但也肯定有風險,要不斷進行管理來發揮優點並控制負面風險。」

夏樂進一步解釋稱,正常狀態下產品流動性越充足越好,但也需要提防極端情形下的拋售,可能導致國債殖利率急劇上升,此外也需要避免出現過多發行導致的擠出效應。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