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5 小時 57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430.39
    +514.84 (+2.87%)
     
  • 國指

    6,587.77
    +219.67 (+3.45%)
     
  • 上證綜指

    3,018.05
    -12.20 (-0.40%)
     
  • 道指

    38,834.86
    +56.76 (+0.15%)
     
  • 標普 500

    5,487.03
    +13.80 (+0.25%)
     
  • 納指

    17,862.23
    +5.21 (+0.03%)
     
  • Vix指數

    12.48
    +0.18 (+1.46%)
     
  • 富時100

    8,205.11
    +13.82 (+0.17%)
     
  • 紐約期油

    81.47
    -0.10 (-0.12%)
     
  • 金價

    2,342.70
    -4.20 (-0.18%)
     
  • 美元

    7.8063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91
    +0.0004 (+0.04%)
     
  • 日圓

    0.0492
    -0.0001 (-0.10%)
     
  • 歐元

    8.3870
    +0.0035 (+0.04%)
     
  • Bitcoin

    64,840.55
    +307.23 (+0.48%)
     
  • CMC Crypto 200

    1,383.08
    +45.33 (+3.39%)
     

美欲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加收關稅 陸太陽能在當地產能陷半停擺狀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USITC) 上周五 (7 日) 通過雙反損害初步裁定,美國太陽能面板產業因為從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跟泰國進口的晶矽太陽能電池遭受實質性損害。

今年 4 月 24 日,美國最大太陽能薄膜製造商 First Solar、Meyer Burger、Qcells、多晶矽製造商 REC Silicon、鈣鈦礦路線太陽能企業 Swift Solar 與 Mission Solar 與再生能源開發商 Convalt Energy 向 USITC 提交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的調查請願書。

中國《財經雜誌》報導,隨著美國持續加碼貿易壁壘,中國太陽能企業在東南亞產能走到進退十字路口,東南亞是中國太陽能企業出口美國的主要生產基地。此次雙反調查雖不只波及中國企業,但某種程度上可視為針對中國製造在全球太陽能的優勢地位。

目前,東南亞很多二、三線小廠,甚至包括一些大廠均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根據上海有色網 (SMM) 的調查研究,中國太陽能企業在東南亞的零件生產基地通常開工率維持在 80% 以上,但上月起逐步下調東南亞產量。

數據顯示,中國太陽能零件企業 5 月在東南亞產量約 2.4GW,月減率 33.3%,開工率約 56%,本月迄今產量約 1.3GW,月減率 45.8%,開工率約 30%。

報導指出,東南亞生產停滯並非完全是由於此次提出的雙反。5 月 16 日,拜登政府宣佈取消「201」關稅的雙面零件豁免條款,並確認反規避豁免期於上周四 (6 日) 結束,東南亞產能在多重因素影響下走到進退的十字路口。

廣告

近年來,全球太陽能需求不斷增加,中國企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已遠不如十年前,但在各國市場價格戰的當下,美國市場仍維持著相對較高溢價,是當前為數不多的利潤市場。

早在 2012 年、2015 年,美國兩度對中國太陽能廠發起雙反調查。中國生產的晶矽電池、零件以及別國利用中國晶矽電池生產的零件,均被列入制裁範圍,面臨高額的懲罰性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最近,美國又在 5 月 14 日宣佈,在原有對中「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等多種產品的關稅。

近年來,全球太陽能需求不斷增加,中國企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已遠不如十年前,但在各國市場價格戰的當下,美國市場仍維持著相對較高溢價,是當前為數不多的利潤市場。

在 2012 年跟 2015 年調查後,美國之後又針對進口太陽能產品展開多次貿易救濟,主要包括根據《1974 年貿易法》第 201 條、301 條展開的貿易保護和關稅徵收以及涉疆法案 (UFLPA)。

因此,遭全方面圍堵的中國太陽能企業開啟海外佈局,最普遍的做法是在東南亞設廠,利用中國進口的矽片等材料,在東南亞生產電池片和零件,再出口至美國,東南亞因此取代中國成為美國進口太陽能零件的主要來源,但背後主要是中國企業。

目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產品面臨「雙反 + 201+301 + 涉疆法案」的關稅組合和貿易壁壘,高昂關稅下幾乎很少直接出口至美國,因此美國上月中宣佈的加徵「301」關稅,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產品影響很小。

至於東南亞國家生產的太陽能產品,僅需徵收「201」關稅,柬埔寨則得到豁免,但由於近年雙面零件漸成主流,東南亞產能受「201」關稅影響也有限。

但就在 2021 年,美國太陽能廠又開始要求調查「反規避」行為,美國商務部前年 3 月展開調查,並於去年 8 月認定部分企業的規避行為存在,將加徵雙反關稅。

不過,拜登政府就反規避關稅給出兩年豁免期,該豁免已在上周四 (6 日) 到期,但在此之前,中國主要太陽能企業已加強東南亞的矽片產能佈局。

根據彭博新能源 (BNEF) 估計,東南亞不受新關稅影響的預期年產能達到 55GW,隨著東南亞產能不斷整合提升,生產的零件預計還會更加便宜,今年底時生產成本約為 15.6 美分 / W,售價明年底也將降至 16 美分 / W。

相比之下,在獲得《通膨法》(IRA) 補貼前,美國太陽能零件生產成本約 23.2 美分 / W,若採用美國本土電池片,成本將增至近 30 美分 / W,這代表即使 IRA 補貼,美國零件產能大增,依舊很難與東南亞產能競爭。

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 (SEMA) 認為,從東南亞湧入的進口零件遠超過美國自身的供給與需求,且可能會在今年進一步惡化,庫存水位將達到預期需求的 2.4 倍,也因此美國太陽能廠發動對東南亞的新一輪雙反調查。

業內人士認為,此輪雙反調查對東南亞產能的影響較大,一是會將此前未被認定為規避的企業納入徵稅範圍,二是會削弱此前針對反規避的應對措施。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