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16
    -0.0017 (-0.02%)
     
  • 人民幣

    0.9263
    +0.0002 (+0.02%)
     
  • 道指

    38,693.75
    +468.09 (+1.22%)
     
  • 標普 500

    5,127.98
    +63.78 (+1.26%)
     
  • 納指

    16,152.01
    +311.05 (+1.96%)
     
  • 日圓

    0.0509
    +0.0003 (+0.51%)
     
  • 歐元

    8.4104
    +0.0325 (+0.39%)
     
  • 英鎊

    9.7980
    +0.0060 (+0.06%)
     
  • 紐約期油

    78.39
    -0.56 (-0.71%)
     
  • 金價

    2,308.90
    -0.70 (-0.03%)
     
  • Bitcoin

    61,856.01
    +2,810.86 (+4.76%)
     
  • CMC Crypto 200

    1,340.82
    +63.85 (+5.00%)
     

聯儲會急速升息為台灣壽險業留下傷疤 壓力測試過後長期挑戰待解

【彭博】-- 坐擁34兆台幣資產的台灣壽險業勉強通過聯儲會升息的高強度壓力測試,傷口還未痊癒,更多長期考驗接踵而來。在經歷多年的高速擴張後,新的市場環境預示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聯儲會猛烈升息的外溢效應,使得台灣壽險業於2022年面對資產評價大幅縮水、保單收入積弱不振、獲利空間受限,並大幅拖累淨值。在主管機關祭出多項配套措施減壓、企業獲得資產重分類以及增資活水後,大多數壽險已經度過最糟的時刻。

然而,壽險業今年累計稅前獲利在連月虧損後截至6月才終於轉盈,顯示在全球利率維持高檔的預期下,如何維持獲利與避險策略運用繼續挑戰著各家功力,其中更有個別面臨更嚴峻考驗。央行在5月發佈金融穩定報告時仍發出罕見示警:「金融體系還不是100%穩定。」

「央行是預警的系統,快感冒的時候提醒你要小心,」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張士傑表示。「要先注意這個流動性的問題,不要擴大,小小累積到大會一發不可收拾,」曾任金管會專委的他稱。

為了療癒舊傷並為2026年接軌新會計制度,壽險業正把握機會發行次順位債券充實資本,今年以來公告加上已進行的現金增資與債券發行勢將創2018年以來新高。而在業者忙於提升自身財務體質之際,投資力道恐怕將不如從前。

內外交迫的2022年

回顧2022年最急迫時刻就落在美債殖利率飆升至逾十年高點的10月份,佔壽險業總投資估計約六成的美元債券價值急跌,而現行會計認列方式不對等更擴大資產負債表失衡,金管會當時公佈7家業者淨值比低於3%,甚至有一家為負值。金管會對壽險業的財務監理要求為淨值比高於3%、資本適足率(RBC)高於200%。

廣告

除了淨值問題,投資人琵琶別抱在去年爆發了保單解約潮。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數據顯示,第四季給付總金額創下6863億元台幣紀錄。同時年度保費收入創下衰退21%的歷史紀錄,下半年時保險給付超越保費收入,使得壽險業歷經一次流動性管理危機。

不過,由於保單賠付的緩衝時間多於銀行擠兌,讓業者免於矽谷銀行一樣的命運。金管會則是逐步鬆綁監理手段,包括資產重分類、鬆綁外匯準備金使用彈性、放寬保險業附條件交易的券種以及允許壽險業發行有到期日的次順位債券。

「去年大波動底下,壽險公會跟保險局因應底下,都還算是平安度過了,」總資產規模排名第一的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受訪表示。

投資動能削弱

台灣壽險業之所以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美元債券買主,歸因於本地低利率的環境加上固收商品有限。透過銷售儲蓄型保險商品累積資產,壽險業逾10年來總資產膨脹超過2倍,也因此成為海外與本地債券的大買家。但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年料將轉向。

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依附壽險業而壯大的台灣國際板債券市場發行量去年僅約170億美元,創下2013年以來新低,且冷清情勢延續至今年。

一位華爾街銀行家指出,台灣壽險業在初級與次級市場的參與度大幅下降,儘管有其他的買家填補需求,但是他們的缺席是有感的。該人士因為不能公開評論內部交易而不願具名受訪。

「雖然他們的日常進出不能決定整個市場利差走勢,然而某個程度上他們是吸納多餘供給量的要角,」CreditSights全球信貸策略主管Winnie Cisar亦表示。「也就是有這樣額外的公司債買盤讓市場能相對穩定。」

這亦映照出一旦台灣債券市場的大買家成為賣家時,市場條件即被顛覆。同樣發行台幣計價次順位債券的銀行業需要付出約2%的利率,近來壽險業的發行利率卻直逼4%。

接軌工程

儘管整體壽險業危機已趨穩,仍有多道難題待解。據金管會5月時的書面報告,尚有兩家壽險及五家產險財務比率未達標,其中兩家壽險公司均計畫出售不動產補充資本。

在最糟的情況下,倘若公司資本水準與營運更為惡化,主管機關便可能被迫出面接管。

根據標準普爾旗下中華信評的報告顯示,目前有三家台灣壽險公司評級展望列為負向觀察,包括前六大之一的新光人壽。新壽上半年稅後虧損112億元台幣,第一季淨值比僅低空飛過法定標準。

新光人壽新任董事長魏寶生上周向記者表示,下半年將完成增資,且向金管會提出的自主管理方案亦包括商品面與投資面。

此外,保費現金流與外匯避險操作恐持續壓縮各家獲利空間。據保發中心資料,今年前五個月給付仍較收入高出442億元台幣;外匯避險成本則已超過4%,約莫是去年的兩倍起跳。加以資產重分類至不必評價的會計科目AC項後多必須持有至到期,張士傑表示,「現在都鎖住了,現在只能靠債息,壓力就是獲利不如以往那麼多。」

更龐雜的工程在於,2026年順利接軌IFRS 17會計準則與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新制。「台灣壽險業海外資產佔比逼近70%是全球唯一的景象,」中華信評分析師張書評這樣形容,因此無法直接移植國際標準,在業者與金管會討論出一個「台版17號公報」前,難以評估為之需要多少增資。

除了發行次債補充資本,國泰人壽的林昭廷指出,該公司亦已在進行商品結構調整,包括增加美元保單,另外台幣保單則會注重保障型。

「整個壽險業在接軌的過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過程可能會是非常辛苦跟非常痛苦、沒有一家公司是輕鬆的。」林昭廷坦言,「而保費帶進來的新錢,相對不會像以前那麼多,資產成長幅度比以前小是未來趨勢。」

--聯合報導 Argin Chang.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