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0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675.68
    +450.02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7 (+1.99%)
     
  • 日圓

    0.0508
    +0.0002 (+0.45%)
     
  • 歐元

    8.3999
    +0.0220 (+0.26%)
     
  • 英鎊

    9.797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7.99
    -0.96 (-1.22%)
     
  • 金價

    2,310.10
    +0.50 (+0.02%)
     
  • Bitcoin

    63,787.43
    -540.77 (-0.84%)
     
  • CMC Crypto 200

    1,324.77
    +47.79 (+3.74%)
     

賣廠賣管線斷臂求生 和鉑醫藥轉型CRO

這家財務狀況緊張的創新藥研發企業,經歷出售廠房及藥物管線的求生階段後,正尋求業務轉型

重點:

  • 和鉑醫藥去年營收按年增加逾8倍,源於與大型藥企的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

  • 該公司去年向受託研究組織(CRO)進發,為客戶提供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並已獲得多張訂單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經歷了一段低谷期,研發進展最快的兩款核心產品一個被叫停,一個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廠也轉手賣出,原因在於營運資金緊張,力圖收縮管線以便「囤糧過冬」。

在生物醫藥行業回暖之際,和鉑醫藥的業務似乎也出現起色。該公司上週四發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去年錄得4,066萬美元(2.8億元)收入,按年增加843.8%,但仍然錄得1.37億美元虧損,與2021年基本持平。

該公司收入大增,源於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期內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達成雙抗開發及商業化的全球授權協議,獲得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以及最高3.2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許權使用費;另外,和鉑醫藥與石藥集團(1093.HK)的合作,也讓公司獲得了1.5億元的首付款以及超過10億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鉑醫藥再宣佈一項重磅授權合作,公司將一項腫瘤相關的雙抗藥物在美國的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授予製藥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鉑醫藥將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6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銷售額百分比的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廣告

和鉑醫藥是一間成立於2016年的創新藥研發企業,公司在創始之初通過收購荷蘭的Harbour Antibodies,獲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開發平台,2017年再從韓國藥企HanAll Biopharma引進了巴托利單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華區進行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這兩款藥也是和鉑醫藥進展最快的兩個管線。

曾陷財務困境

由於沒有商業化產品,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營運資金主要來源於外部融資。2022年9月5日,和鉑醫藥遭港股通名單除名,遇上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冬,公司幾乎無法再通過融資獲得現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餘額為2億美元,而上半年的研發開支加上行政開支就已達1億美元,手頭資金或許只能支持一年營運。

雖然去年4月與阿斯利康達成的合作協議,為和鉑醫藥帶來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權合作非長久之計。因此,其管理層決定「斷臂求生」,不僅大幅縮減管線,也開始拋售資產。10月10日,和鉑醫藥宣佈將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同時也結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臨床試驗,這兩項決策不僅快速回籠資金,也減少了在臨床試驗和商業化等環節的更多支出。

既然兩項最接近商業化的項目均已脫手,下一個動作便是轉賣生產廠房。同年11月,該公司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以1.45億元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約6,193萬元的財務虧損。

儘管手頭資金並不充裕,但和鉑醫藥並未在研發上減少投入,去年研發開支高達1.35億美元,按年增加26%;不過,行政開支已大幅減少32%至2,727萬美元,其中員工人數從385人下降至216人,員工成本接近減半至1,477萬美元。

除了努力「節流」,和鉑醫藥亦設法「開源」,通過轉型為平台藥物發現公司,躋身受託研究組織(CRO)的行業上游位置。

與莫德納合作

去年11月,和鉑醫藥宣佈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Idea-to-IND)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是抗體藥物開發的重要引擎,可以產生全人源、親和力成熟,並具有優良成藥性的單克隆抗體以及新型抗體。

諾納生物成立不久,訂單已紛至沓來。11月11日,諾納生物與莫德納(MRNA.US)達成合作,根據協議,莫德納將使用諾納生物專有的平台發現開發核酸免疫療法,諾納生物將一次性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11月21日,諾納生物與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進行雙特異性抗體及多特異性抗體療法的開發。此外,科倫博泰12月將7款臨床前用於治療癌症的抗體偶聯物(ADC)藥物授權給默沙東(MRK.US),當中有兩款是與諾納生物聯合開發的產品,諾納生物享有30%權益。

和鉑醫藥從成立到登陸港股市場,一向頗受一級投資者青睞。2020年底登陸港股市場時,高瓴資本、貝萊德等多間明星資本躋身基石投資者,IPO前投資者也包括鼎暉投資、君聯資本、國壽大健康等醫療賽道專業投資者。

可是,和鉑醫藥上市以來,股價卻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價12.38港元插水逾八成。該公司當前的市帳率約2倍,遠低於同樣擁有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奧賽圖(2315.HK)的8倍市帳率,顯示投資者信心不足。和鉑醫藥斷臂後謀求輕裝上陣,可是切入CRO賽道是否為能帶來更佳收益,則需較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