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207.13
    +444.10 (+2.50%)
     
  • 國指

    6,437.09
    +163.34 (+2.60%)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道指

    38,125.35
    +222.06 (+0.59%)
     
  • 標普 500

    5,042.99
    +24.60 (+0.49%)
     
  • 納指

    15,735.82
    +130.34 (+0.84%)
     
  • Vix指數

    15.08
    -0.31 (-2.02%)
     
  • 富時100

    8,172.59
    +51.35 (+0.63%)
     
  • 紐約期油

    78.54
    -0.46 (-0.58%)
     
  • 金價

    2,314.90
    +3.90 (+0.17%)
     
  • 美元

    7.8161
    -0.0062 (-0.08%)
     
  • 人民幣

    0.9257
    +0.0008 (+0.09%)
     
  • 日圓

    0.0505
    +0.0004 (+0.78%)
     
  • 歐元

    8.3602
    -0.0184 (-0.22%)
     
  • Bitcoin

    59,371.53
    +2,585.29 (+4.55%)
     
  • CMC Crypto 200

    1,274.42
    +3.67 (+0.29%)
     

Yahoo專欄|特區債務的不清不楚 只是一場學術誤會(渾水)

特區債務的不清不楚 只是一場學術誤會
最近一間外國智庫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人均負債金額約為20萬,GDP負債達到57%。 (Nuthawut Somsuk via Getty Images)

想延續上星期講到的一些債券問題。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最近一間外國智庫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人均負債金額約為20萬,GDP負債達到57%。

若果你稍為有些金融經濟觸覺,你總會對這個數字抱有懷疑:明明香港沒有大幅舉債——雖然香港政府有發行債券,但充其量只是ibond、銀色債券、綠色債券,但這些債券的目的,明顯不是因為政府不夠錢要集資而發行。

發行ibond,為的是派錢給中產。市民有一萬蚊去認購,然後即日沽出,賺取中間微薄的差額。這變相就是派錢;至於綠債,就是為了ESG,所謂的社會議題;銀債更加是老年福利政策的一種。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政府財政儲備不足而要舉債這個說法。

波叔在財政預算案曾提及過,特區政府現在負債4.5%,仍屬於一個健康的程度,而未來有機會增加至10%。那麼,如開首所說的外國智庫指香港人現在平均負債是20萬、GDP負債達到 57% ——這些「不合理的數據」到底是如何得出來的?

外國智庫及媒體的會計方式,原來很機械式。

外媒當外匯基金票據屬債務

金管局管理着外匯基金儲備,定期會發外匯基金票據。在會計名目上,外匯基金票據確是債。可是,在實務情況,外匯基金票據具有極高流動性,幾時贖回就可以立即贖回。加上外匯基金票據是金管局維持聯繫匯率的工具,所以也具有穩定貨幣的作用。這些工具特性,對於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債」,有很大分別。

但從外國智庫及外媒眼中,它們不會深入了解到票據的實務操作原來是用作維持匯率制度的貨幣工具。它們認為,債就是債,繼而將外匯基金票據視為特區政府的債務來看待,最後得出「香港政府高負債」或「香港人均負債高」等結論。

廣告

我們不必誅心論地認為外國智庫及外媒想抹黑香港,他們可能純屬對於香港貨幣系統及債券制度理解不夠深入。要體諒到,這些智庫媒體同時在進行全球百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債務數據統計,它們只能很機械式地以國際通用會計角度整合香港的債務現況,把高流通量的外匯基金票據也當成債務,結果就得出這種不太符合香港實務現況的結論。

從外國智庫及外媒的眼中,「金管局屬於特區政府」;金管局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自然也是屬於特區政府。將兩者混為一談

當然,金管局確實需要正視這些有時沒法避免的學術誤會,想些辦法向市民及外國投資者解釋清楚這個學術誤會的背後真相。

現在香港經濟當然不行,但跟政府債務無關,純粹政策過緊,產業不多元,這要搞清楚真正原因。

渾水

本欄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