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057.45
    +402.04 (+2.28%)
     
  • 國指

    6,262.61
    +163.35 (+2.68%)
     
  • 上證綜指

    3,132.43
    +47.73 (+1.55%)
     
  • 滬深300

    3,738.93
    +66.49 (+1.81%)
     
  • 美元

    7.8197
    -0.0003 (-0.0038%)
     
  • 人民幣

    0.9327
    -0.0011 (-0.12%)
     
  • 道指

    33,963.84
    -106.58 (-0.31%)
     
  • 標普 500

    4,320.06
    -9.94 (-0.23%)
     
  • 納指

    13,211.81
    -12.18 (-0.09%)
     
  • 日圓

    0.0525
    -0.0003 (-0.55%)
     
  • 歐元

    8.3300
    -0.0044 (-0.05%)
     
  • 英鎊

    9.5700
    -0.0410 (-0.43%)
     
  • 紐約期油

    90.33
    +0.70 (+0.78%)
     
  • 金價

    1,944.90
    +5.30 (+0.27%)
     
  • Bitcoin

    26,597.48
    +68.41 (+0.26%)
     
  • CMC Crypto 200

    565.87
    -2.18 (-0.38%)
     

95後“養基”圖鑒:新韭菜、飯圈化、盲跟風的另一面

95後一代的年輕人對什麼最感興趣?搞錢,搞錢,還是搞錢。 過去一段時間,在尤為火熱的基金市場,就活躍著大批95後養基者的身影。根據Mob研究院發佈的資料,在去年上半年新增的2000萬基民中,近兩成是95後。 這批新基民在大漲大跌的市場行情中貢獻著種種迷惑行為:像炒股一樣炒基金,頻繁操作、追漲殺跌;以顏值和頭髮的稀缺程度挑選心儀的基金經理,甚至為其打call、應援、組建粉絲團;跟隨B站、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的所謂“大V”,並牢記網紅基金名單,直接盲抄作業...... 甚至在社交媒體上,也不乏對年輕基民的段子式吐槽,他們被視為新一代的韭菜、理財市場的“氛圍組”。但狂熱盲從、被市場毒打,只是95後新基民的一個側面。 97年出身的外企職員,炒股三年教育了他,散戶更適合買基金。他認為散戶根本不適合炒股,因為兩三年了,他一直都是虧的。不過面對基金幾天連跌,直接開始虧本金,現在賣就是割肉。他認為只要不賣,就不會虧。 96年出身的媒體人,養基史有半年多。他手裡有6支基金,去年行情比較好的時候,收益率大概有20%。但今年過完年後,“跌媽不認”的情況確實讓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臥倒不動還是馬上抽身,他開始了新一輪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