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4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86
    -0.0002 (-0.00%)
     
  • 人民幣

    0.9298
    -0.0005 (-0.05%)
     
  • 道指

    39,164.06
    +36.26 (+0.09%)
     
  • 標普 500

    5,482.87
    +4.97 (+0.09%)
     
  • 納指

    17,858.68
    +53.53 (+0.30%)
     
  • 日圓

    0.0483
    -0.0000 (-0.02%)
     
  • 歐元

    8.3522
    -0.0057 (-0.07%)
     
  • 英鎊

    9.868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82.51
    +0.77 (+0.94%)
     
  • 金價

    2,338.40
    +1.80 (+0.08%)
     
  • Bitcoin

    61,407.09
    +554.21 (+0.91%)
     
  • CMC Crypto 200

    1,279.73
    -4.10 (-0.32%)
     

人民幣兌美元部分即期品種觸及波幅限制 中資大行分段防守做法遭挑戰

【彭博】-- 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跌至去年11月份以來的最弱,部分細分品種市場已出現因觸及日內波幅限制而暫停交易的情形。除非美元出現大幅下跌,否則在人民幣季節性分紅購匯壓力8月見頂回落之前,這一現象可能頻繁出現。

雖然中資大行持續提供美元流動性,目前仍能保障即期市場中常規的T+2品種不跌至中間價弱方2%的交易限制價格。但多位交易員表示,過去幾天中,大行在本月中旬採取的日內分段防守、保障各細分品種交易的做法明顯受到了挑戰,導致T+0和T+1結算的即期及相關掉期產品的正常交易受到影響。

這也凸顯出雖然中資大行有意保障細分市場交易,但隨著貶值壓力上升,維穩難度變大。在4月客盤購匯壓力沉重、部分即期和掉期產品交易暫停後,5月份中資大行一度將防線前移至中間價弱方1.9%附近,但本月隨著美元反彈,大行的防守空間顯得捉襟見肘。

交易員們指出,在季節性購匯需求升溫的背景下,本月在岸市場多數時間都需要中資大行的美元賣盤來平衡供需,大行因而一度在上午時段通過美元賣盤將人民幣支撐在更為偏強的位置,下午再逐步容許價格走弱,來避免T+0和T+1這些品種過早觸及波幅限制;不過,上周三美國公眾假日因素給上述產品定價帶來擾動,且周四中間價意外顯著調弱令貶值壓力陡增,造成T+0和T+1理論價位弱於其波幅限制的情況。

「在岸匯率觸及波幅限制可能會進一步推升人民幣貶值預期,造成人民幣過快貶值,也增加匯率超調的風險,」瑞穗銀行首席亞洲匯率策略師張建泰在採訪中說,後續在岸市場仍可能避免觸及波幅限制,以減低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壓力,並提供足夠流動性維持交易。

廣告

企業傾向於根據自身現金流特點,選擇不同交割時點的即期品種來匹配需求,例如通常能源進口相關企業更為青睞T+1交易。中資大行先前採取分段防守的方式,能夠儘量滿足企業的正常購匯需求,而非放任這些市場陷入停滯。

中國目前將T+0至T+2的三個品種均列為即期品種,受到中間價上下2%波幅區間同一價位限制。受當前中美利差倒掛影響,美元/人民幣掉期點為負值,交割日期早於T+2的兩個品種在考慮隔夜掉期點和明日/次日掉期點息差後,交易價格要弱於T+2價格,因此在人民幣貶值時,T+0和T+1會先於T+2即期相繼觸及波幅限制價位。

上周四和周五時,由於中間價明顯調弱,交易員稱日內購匯持續偏多,中資大行日內在7.26元弱方報價賣出美元,距離中間價2%計算的波幅下限不遠。根據掉期點計算的T+0和T+1理論價格已明顯超出波幅下限,雖然交易中心報價顯示這兩個品種在距離下限強方不遠處仍有零星成交,但相關掉期點日內則無成交。

雖然T+3及更長期限的遠期產品不受中間價2%波幅限制,但因2022年9月起央行上調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企業即便進行T+3遠期購匯也需要繳納為期一年的、名義本金20%的無息準備金,因此短期的境內購匯需求更加依賴於即期產品。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