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小時 42 分鐘
  • 恒指

    18,089.22
    +16.32 (+0.09%)
     
  • 國指

    6,471.58
    +7.09 (+0.11%)
     
  • 上證綜指

    2,940.25
    -9.75 (-0.33%)
     
  • 滬深300

    3,449.47
    -8.43 (-0.24%)
     
  • 美元

    7.8089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99
    +0.0003 (+0.03%)
     
  • 道指

    39,112.16
    -299.05 (-0.76%)
     
  • 標普 500

    5,469.30
    +21.43 (+0.39%)
     
  • 納指

    17,717.65
    +220.84 (+1.26%)
     
  • 日圓

    0.0486
    -0.0000 (-0.08%)
     
  • 歐元

    8.3676
    +0.0023 (+0.03%)
     
  • 英鎊

    9.9060
    0.0000 (0.00%)
     
  • 紐約期油

    81.04
    +0.21 (+0.26%)
     
  • 金價

    2,329.10
    -1.70 (-0.07%)
     
  • Bitcoin

    62,196.96
    +1,725.57 (+2.85%)
     
  • CMC Crypto 200

    1,291.67
    +42.55 (+3.40%)
     

人民幣開門紅行情基本面根基不牢 市場對短期供求及情緒轉換存有戒心

【彭博】-- 人民幣2023年開年隨股市大漲,中國監管部門和官方媒體也接連發聲力挺匯率強勢。不過,許多市場人士認為短期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已經有限,需關注春節季節性結匯需求減少後的回調風險。

上周以來,股匯市場情緒受中國疫情快速過峰、中國經濟政策面暖風不斷等因素提振,外匯市場供求面上又得到北向資金大量淨流入及春節前出口商結匯盤的支撐,人民幣延續去年末漲勢,本周放量升至6.75元一線後企穩。

本輪股匯齊升的開門紅行情與官方旗幟鮮明的呵護態度密不可分,中國央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周末唱多人民幣中長期走勢,三大官方證券行業報紙也齊齊出手力挺匯率強勢。市場人士仍指出,中美利差倒掛、中國出口訂單下降及國內經濟復甦有待驗證等因素都可能壓制匯率走勢,市場大漲後需警惕短期多空切換。

「國內股市一旦出現止盈,或國際衰退方面的擔憂再起,都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出現回落,」法國巴黎銀行大中華外匯和利率策略主管王菊在採訪中說,從2015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要想升至6.65元強方,需要出口強勁和人民幣相對美元擁有正利差這兩個條件,而這兩點當下顯然都未滿足。

摩根大通曾在上周報告中寫道,對於中國經濟重開這一主題能否切實支撐人民幣持續上漲持懷疑態度,因人民幣正利差、美元流動性充裕及國際收支流入等因素目前都缺位。瑞穗銀行亞洲首席外匯策略師張建泰也提及,經濟重開的交易有可能過於超前,2月份將公佈的經濟數據就會提供檢驗機會。

回調壓力

供求上看短期支撐行將減少。自周二起,交易員稱供求面上淨結匯形勢已趨於均衡,除因企業工廠陸續開始放假外,進口商趁機逢低購匯套保的交易也有升溫;浙商銀行報告也警示,下周起出境遊相關的購匯需求可能會增加,供求面可能出現較大轉變,人民幣屆時可能有短期的貶值壓力。

廣告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董琦、汪浩在報告中稱,全年看人民幣依然是升值的大趨勢,但是節奏上或在當前基礎上先貶再升,短期內升值空間已經有限。「需要警惕春節後‘結匯潮’消退後,出口下行導致的貶值壓力進一步釋放,以及一季度中後期中美貨幣政策繼續分化的影響。」

這一因素在中期或將持續。美銀證券外匯策略師Claudio Piron提出,隨著國內需求復甦,中國遊客恢復外流以及進口增加,在岸人民幣必須應對經常項目在中期內惡化的局面。

從匯率政策上看,由於當前一波升值可持續性存疑、遠未演化為升值壓力,加之考慮到官方呵護股匯市場的態度,短期內即便匯率漲勢持續,可能也不至於很快看到諸如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或外匯存款準備金等前期阻貶措施的退出。

王菊說,從央行於2020年10月和2017年9月此前兩次退出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政策的經驗來看,匯率都回升至6.60-6.65元的水平,此次也可以依此觀察;央行也可力度更小的一些信號類政策做起,比如調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等。

--聯合報導 Wenjin Lv、Tania Chen.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