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39 分鐘
  • 恒指

    17,721.01
    -368.92 (-2.04%)
     
  • 國指

    6,334.35
    -142.89 (-2.21%)
     
  • 上證綜指

    2,957.39
    -15.13 (-0.51%)
     
  • 滬深300

    3,465.98
    -14.29 (-0.41%)
     
  • 美元

    7.8072
    -0.0018 (-0.02%)
     
  • 人民幣

    0.9305
    +0.0005 (+0.05%)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日圓

    0.0484
    +0.0001 (+0.25%)
     
  • 歐元

    8.3478
    +0.0095 (+0.11%)
     
  • 英鎊

    9.861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80.67
    -0.23 (-0.28%)
     
  • 金價

    2,311.10
    -2.10 (-0.09%)
     
  • Bitcoin

    61,103.49
    -674.24 (-1.09%)
     
  • CMC Crypto 200

    1,268.76
    -15.03 (-1.17%)
     

台灣局勢緊張之際 全球一條繁忙的海運航道風險加劇

【彭博】-- 中美因台灣問題僵持之時,全球一條繁忙的海運航道風險加劇也引起關注,即便是小小的波瀾也能在供應鏈中掀起大浪。

台灣海峽是船舶從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和台灣駛向西方的主要航道,貨物源源不斷地從亞洲製造業中心運往歐洲、美國及途徑的其他港口。彭博匯編數據顯示,今年全球近一半的貨櫃船隊以及88%的最大船舶(按噸位計)經由這條航道。

任何影響到台灣海峽的行動,都將再次打擊全球航運。自疫情爆發以來處處遇阻的供應鏈,今年又受到烏克蘭戰爭和中國抗疫封控措施的衝擊。

周二台灣Taiex運輸指數跌幅高達3.2%,是台灣基準股指中表現最差的細分指數之一。台灣航空公司長榮海運跌幅高達3.7%。

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是中美關係的摩擦點,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預計將於周二訪問台灣,加劇了緊張局勢。中國表示美國這位第三號人物若執意訪台,會面臨嚴重後果。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John Kirby周一詳細介紹了美國預計中國對佩洛西之行可能採取哪些行動,其中包括向台灣海峽發射飛彈,提出法律主張,發起新的軍事行動。台灣上一次重大危機發生在1995-96年,當時中國向台灣外海試射飛彈,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前往該地區。

即使美國和中國設法避免再次重演這一危機,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能否阻止中國未來幾年試圖穿過台灣海峽採取類似軍事行動也讓人存疑。美國高級將領Mark Milley曾在國會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謀求在2027年前收復台灣。

廣告

美國及其主要盟友稱,台灣海峽大部分屬於國際水域,這些國家定期派遣海軍艦艇穿越台灣海峽,進行航行自由演習。彭博新聞社6月份報導,中國官員近幾個月來在與美國方面會談時多次聲稱台灣海峽並非國際水域。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如果採取任何破壞與世界商貿往來的軍事行動,也將損失慘重。中國外交部6月份發布文章《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稱中國尊重和支持各國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與飛越自由,積極維護國際航運通道的安全和暢通,駁回美國聲稱中國或憑借日益清大的軍事力量扼制全球貿易通道的說法。

「封鎖整個台灣海峽非常難,所產生的對抗風險最終可能對中國不利,」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聯合情報中心前作戰主任Carl Schuster稱。

不過,從俄羅斯封鎖烏克蘭黑海港口這一事件可汲取到這一教訓,地區衝突可波及全球,影響大宗商品市場並推高價格。考慮到航經台灣海峽的船舶數量,即使是略微受阻,也可能會對運往美國的聖誕旺季期間的全球貿易產生影響。

今年前七個月,全球5,400艘在運貨櫃船中約有48%航經台灣海峽,服裝、家電、手機和半導體源源不斷運往全球各地。如果僅考慮最大船舶中的前10%,途徑台灣海峽的船隻便占到88%。

原文標題

Taiwan Tensions Raise Risks in One of Busiest Shipping Lanes

(新增第六段起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