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4 小時 5 分鐘
  • 恒指

    17,980.50
    +38.72 (+0.22%)
     
  • 國指

    6,392.62
    +17.96 (+0.28%)
     
  • 上證綜指

    3,017.12
    -15.52 (-0.51%)
     
  • 滬深300

    3,534.45
    -7.08 (-0.20%)
     
  • 美元

    7.8101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85
    +0.0001 (+0.01%)
     
  • 道指

    38,589.16
    -57.94 (-0.15%)
     
  • 標普 500

    5,431.60
    -2.14 (-0.04%)
     
  • 納指

    17,688.88
    +21.28 (+0.12%)
     
  • 日圓

    0.0494
    -0.0000 (-0.02%)
     
  • 歐元

    8.3596
    -0.0015 (-0.02%)
     
  • 英鎊

    9.9020
    -0.0040 (-0.04%)
     
  • 紐約期油

    78.21
    -0.24 (-0.31%)
     
  • 金價

    2,339.20
    -9.90 (-0.42%)
     
  • Bitcoin

    66,223.20
    +120.57 (+0.18%)
     
  • CMC Crypto 200

    1,406.56
    -11.31 (-0.80%)
     

審計協議解退市危機 中概股仍屬意港交所

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後,市場對其能否順利執行仍存在懷疑,有分析相信中概股為保上市地位,到港股「雙重主要上市」仍然是大勢所趨

重點:

  • 協議將容許美國監管機構在香港查閱中概股的審計紀錄,有報道稱,阿里巴巴將成為首批被審計的中國公司之一

  • 瑞銀估計,如果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從紐約退市並轉移到香港,港股交易額可能會上升25%

羅小芹

中美監管機構上周五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為緩解中概股集體退市危機邁出重要一步,消息傳出,科網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是首批接受審計調查的公司之一。有市場人士認為,美方能否「無障礙」審查中概股會計帳目,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數。

單是這種風險,就有可能為正在進行的遷移敞開大門,有幾十家中國最大的美國上市公司,已轉移到香港進行第二次上市,以對沖未來從紐約除牌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企業能在美國和香港「雙重主要上市」,從長遠來看,仍可能成為在未來緊張局勢中,保護公司上市地位的首選。這樣的上市也帶來了一些其他優勢,比如接近24小時的交易,並使中國大陸的投資者更容易投資這些股票。

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歷史已經22年,早於2011年前後,被指存在會計違規行為的企業便多達數十家,當時沽空機構渾水研究(Muddy Waters)就對第一波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發動沽空狙擊,不少被盯上的中概股其後被證實財務造假,最終不是退市便是股價暴跌,喚起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中概股審計質量的高度關注。

廣告

直到2020年底,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最終修正案規定,如果外國控股公司連續三年不符合美國會計標準,便有機會從美國交易所摘牌,即該些公司最快2024年從美退市。由於未符合美國會計標準的外國控股公司有九成為中概股,HFCAA法案的出台,被認為是衝著中概股而來。

基於兩國對中概股審計事宜遲遲未達成共識,美國證交會(SEC)主席Gary Gensler今年7月底向中方提出最後通牒,如果想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能夠保留上市地位,中美官員必須在短期內就查閱中國公司的會計底稿達成協議。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終於在8月26日與美方PCAOB達成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為緩解退市危機踏出重要一步。

阿里巴巴受查

據《路透社》周二引述三名知情人士消息報道,阿里巴巴、京東(JD.US; 9618.HK)與百勝中國(YUMC.US; 9987,HK)將成為PCAOB在香港進行審計檢查的第一批美國中概股。

儘管取得了突破,但市場仍然擔心協議的實際執行不會很順利。正如我們週一的報道所言,中國和美國監管機構事後發佈關於該協定的不同公告版本顯示,雙方對該協定的理解可能存在重大差異。只要美國退市威脅仍然存在,香港則可能成為受惠者。

以中證監的角度來看,隨着中國《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實施,企業有義務遵守中國法律,因此中概股能否無限制地任由PCAOB查閱企業審計訊息,仍然存在暗湧。相反,美方卻表態不接受中國對審查底稿的任何限制,說穿了就是「寸步不讓」,因此市場對於雙方能否順利合作,仍然存在質疑。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對中美能否落實協議有所保留。他說,美方要求必須讓PCAOB監管人員在香港審閱所有底稿資料。然而,是否真的所有資料都可以任由查閱?因為底稿不乏敏感信息,而且與內地實施的信息安全法規有相關性,若然最後並非所有資料都能查閱,他擔憂美方會否就此作罷。

分歧不易解決

「中美協議對港股的利好作用已經在上周反映,投資者無需對此有太大期望,未來港股走勢將聚焦於中概股業績、美國加息步伐和中國經濟表現等基本面。」溫傑說。

溫傑估計,由於中美關係難復從前般友好,即使雙方達成合作協議,中概股基於減低退市風險,同時擴大投資者基礎,將港股列為紐約以外的第一上市地點,仍然是大勢所趨。以即將被PCAOB調查的阿里巴巴為例,其港股主要上市地位的申請已獲聯交所確認,預計今年底完成美股與港股的「雙重主要上市」地位。許多其他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也在採取類似的行動,既在香港上市,又將現有在港股的第二上市地升級為第一上市地。

除了阿里巴巴外,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與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的雙重主要上市申請已獲港交所確認。瑞銀發表報告稱,如果所有中概股在美國退市並轉到港股,估計港股的日均成交額可以增加20%至25%,又認為中概股登陸港股,可以協助鞏固港交所作為中國公司離岸上市中心的地位。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則稱,美方立場比中方更強硬,預計執行過程不會太過順利,但他相信中方會從善如流,盡量配合美方要求。環顧在美國上市的接近200多只中概股,他估計中美監管機構更易在大型科企如阿里巴巴等取得妥協,原因是這些企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創造大量工作職位,也是美國大型基金的投資對象。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