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1 小時 58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868.71
    -326.89 (-1.70%)
     
  • 國指

    6,701.78
    -115.90 (-1.70%)
     
  • 上證綜指

    3,116.39
    -42.15 (-1.33%)
     
  • 道指

    39,065.26
    -605.78 (-1.53%)
     
  • 標普 500

    5,267.84
    -39.17 (-0.74%)
     
  • 納指

    16,736.03
    -65.51 (-0.39%)
     
  • Vix指數

    12.77
    +0.48 (+3.91%)
     
  • 富時100

    8,339.23
    -31.10 (-0.37%)
     
  • 紐約期油

    76.90
    +0.03 (+0.04%)
     
  • 金價

    2,332.90
    -4.30 (-0.18%)
     
  • 美元

    7.8081
    -0.0001 (-0.00%)
     
  • 人民幣

    0.9269
    0.0000 (0.00%)
     
  • 日圓

    0.0495
    -0.0000 (-0.02%)
     
  • 歐元

    8.4437
    +0.0008 (+0.01%)
     
  • Bitcoin

    67,658.34
    -1,412.52 (-2.05%)
     
  • CMC Crypto 200

    1,462.42
    -40.24 (-2.68%)
     

對外授權訂單縮水 復宏漢霖「出海」遇阻?

這家創新藥企業的一項授權合作的最高收入將會減少,為股價帶來負面影 重點:

  • 由於開發成本大幅上漲,復宏漢霖的一張許可收入訂單收入,減少了最多1,100萬美元

  • 對外授權交易中途出現變故並不罕見,但可能會影響市場對公司創新能力的信心,不利於拓展海外市場

莫莉 近年來,中國創新藥企業「內捲」嚴重,把已經開發的藥物對外授權(License-out)成為許多藥企的新出路,這種「借船出海」的方式不僅有望拓展海外市場,也讓商業化收入有限的創新藥企可以獲得豐厚回報。然而,當授權合作推進不順時,創新藥企的預期收益也可能會大打折扣。 上週三晚間,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發表公告,表示公司此前與億勝生物(1061.HK)在2020年10月達成的藥物對外授權合作協議有所變動,雙方原本就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眼用注射液用於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眼病治療進行開發合作,億勝同時獲得該產品在全球範圍及眼科治療領域註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但是,由於臨床試驗等相關成本增加等因素,雙方將開發成本的上限調整為5,500萬美元(3.8億元),對比原協議約定的3,000萬美元,漲幅達83%。 由於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的研發成本由復宏漢霖與億勝按照20%、80%的比例分別承擔,根據新的協議,復宏漢霖收到的研發里程碑付款總額,將從最多2,500萬美元縮減至最多2,300萬美元,銷售里程碑付款也同時縮水了900萬美元。 換言之,復宏漢霖從這項合作中可以收到的最高收入,將從原本的6,400萬美元減少到5,300萬美元,合計減少了1,100萬美元。該消息公佈後,復宏漢霖在之後的兩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達5.7%。 復宏漢霖是復星醫藥(2196.HK)旗下的創新藥企業,於2019年9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以研發生物類似藥起步,同時自主開發PD-1及PD-L1等創新型腫瘤免疫治療藥物。 產品進入收成期 事實上,復宏漢霖已經進入穩定收成期,在中國上市了5款自主研發的產品,分別是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貝伐珠單抗注射液與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其中,前四款為全球熱門的生物類似藥,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則為創新藥。 作為一間創新藥企,復宏漢霖的商業化節奏相當穩定。在中國上市的五款產品陸續有新的適應證獲批,銷售空間不斷擴大。同時,復宏漢霖也有產品成功「出海」,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於2020年7月獲得歐盟委員會獲批上市,2月14日,復宏漢霖公告稱,該產品在美國遞交的上市許可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受理。 回顧去年上半年,復宏漢霖實現營業收入約12.89億元,同比大增103.5%,期內虧損收窄36%至2.52億元,主要由於核心產品陸續商業化上市,而且銷量不斷擴大。期內,核心產品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期內在中國的銷售額約為8億元,同比增長約178%,海外銷售收入約1,250萬元,海外授權許可收入約240萬元。 藥物對外授權也是復宏漢霖的重要收入來源,授權合作帶來的首付款、里程碑和許可費,為公司提供持續的現金收入。2022年上半年度,復宏漢霖與美國藥企Organon(OGN.US)、巴基斯坦藥企Getz Pharma、巴西藥企Eurofarma以及雅培(ABT.US)分別就不同產品達成商業化合作,以便拓展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巴西等亞非歐及拉美地區等新興市場。其中,復宏漢霖與Organon簽署的授權許可及供貨協議,讓復宏漢霖可以獲得最高5.41億美元的潛在收入,其中7,300萬美元為交易首付款。 藥企合作頻終止 在全球生物醫藥行業,授權許可交易中途出現變故的情況並不罕見。據Nextpharma資料庫統計,去年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終止的醫藥授權合作交易共有72宗,其中超過85%為創新藥項目,例如輝瑞(PFE.US)終止了2019年引進的心血管及血脂藥物Vupanorsen的研發合作,向合作方Ionis Pharmaceuticals(INOS.US)繳付的2.5億美元的首付款打了水漂。 藥企終止授權合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監管審批不順利、開發進度不如預期,或者是公司研發管線調整。以信達生物(1801.HK)為例,核心產品信迪利單抗的中國境外獨家權利在2020年授權給禮來公司(LLY.US),但是在完成海外臨床試驗後,FDA在2022年3月拒絕了信迪利單抗的新藥上市申請;同年12月,禮來終止與信達的合作,並歸還信迪利單抗的所有海外權益。此外,信達生物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在授權給藥企Coherus(CHRS.US)之後,也在兩年後中止了合作。 對創新藥企而言,成熟產品能與第三方授權合作,是研發實力獲得同業認可的重要證明。可是產品遭遇「退貨」後,不僅公司未來收入受到影響,也讓市場對公司的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產生質疑。2月15日晚,諾誠健華(9969.HK; 688428.SH)公布與渤健(BIIB.US)的授權合作告吹,其港股翌日大挫27.34%、A股也下跌18.37%。 復宏漢霖此次授權合作的訂單縮水,主要原因與研發費用上漲有關,對公司整體業績影響有限。從估值來看,復宏漢霖的市銷率僅2.9倍,遠低於同行信達生物的市銷率12倍,顯示其市場價格偏低。復宏漢霖現金流充足,整體業績尚算平穩,董理層也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吸引市場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