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15.55
    -20.57 (-0.11%)
     
  • 國指

    6,368.10
    -5.38 (-0.08%)
     
  • 上證綜指

    3,030.25
    +14.36 (+0.48%)
     
  • 道指

    38,810.03
    +31.93 (+0.08%)
     
  • 標普 500

    5,483.39
    +10.16 (+0.19%)
     
  • 納指

    17,868.82
    +11.80 (+0.07%)
     
  • Vix指數

    12.42
    -0.33 (-2.59%)
     
  • 富時100

    8,195.81
    +53.66 (+0.66%)
     
  • 紐約期油

    81.02
    +0.69 (+0.86%)
     
  • 金價

    2,340.30
    +11.30 (+0.49%)
     
  • 美元

    7.8074
    -0.0027 (-0.03%)
     
  • 人民幣

    0.9287
    +0.0002 (+0.02%)
     
  • 日圓

    0.0492
    -0.0000 (-0.08%)
     
  • 歐元

    8.3875
    +0.0066 (+0.08%)
     
  • Bitcoin

    64,552.71
    -702.46 (-1.08%)
     
  • CMC Crypto 200

    1,347.50
    -41.90 (-3.02%)
     

彭博專欄:中國地產業「斷供潮」勾起了那一段回憶

【彭博】— 一切就像野火一般蔓延。中國的購房者拒絕為停工的「爛尾樓」支付房貸。有些人說,還貸必須等到工地重新開工。

截至7月13日,這種變相抗議已波及100多個樓盤項目,一天前還只有58個。沮喪的買家指責開發商濫用銷售收入,及銀行未能給他們的房貸提供保障。

中國還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就像當年美國一樣,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抵押貸款市場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小之又小。

但這種斷供潮並非完全想不到。購房者有一萬個理由生氣。根據中信里昂證券匯編的數據,這些爛尾樓盤多數是已經債務違約的地產商開發的。領銜的是恆大集團,其樓盤估計占到35%。江蘇省一個樓盤在疫情爆發前就已推出。自去年8月以來,工地一直停工,其附近的樓盤價值下跌了約10%。

對普通家庭來說,受影響的不只是財富縮水,他們沒法入住,更何談享受新居。多年來,在地方政府的同意下,恆大和碧桂園等公司通過所謂的預售模式推動了住宅市場的繁榮。現在,建築商沒有錢來把這些項目完工。

誠然,過去開發商也會因為債務問題而遭到抗議,苦主包括供應商、公司自己員工以及買了理財產品的倒霉的散戶。但這次局勢的發展完全不同。它在打開一個潘多拉魔盒,對中資銀行的穩定構成直接威脅。據彭博新聞社周四報導,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金融監管部門本周已與部分中資銀行開會,討論部分房地產項目停工情況及銀行按揭貸款斷供風險等。

除非中國政府出手制止這場踩踏發生,否則很可能催發銀行體系的崩潰,類似於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的影響。如此大量的銀行貸款如果變成壞賬,中國是沒有做好準備的。

廣告

根據Autonomous Research的數據,銀行在房地產行業的敞口約為62萬億元人民幣 (9.2萬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為抵押貸款形式。中國建設銀行賬上的抵押貸款占其總資產20%以上。

直到本周前,中國的中產階級都是優秀的客戶,每月還貸從不拖拉。政府的社會信用體系也運轉良好,信用記錄不良甚至可能讓人沒法搭高鐵。但如果有些人真的受夠了,就是不願意還債了該怎麼辦呢?

我們不是在談論一兩個違約的開發商。中信里昂證券匯編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排名前100的開發商中有28家發生違約或向債務人提出延期。它們合計占到了中國房地產銷售總額的20%左右。資金鏈現在更緊了。上半年,房地產銷售同比下降72%,進一步侵蝕了他們的現金流。

中信里昂證券每月發布的恆大項目現狀調查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有多少未完工樓盤。截至6月 ,恆大地產逾半數在建項目停工。該券商估計,大約有8,400億元人民幣的抵押貸款與中國各地的爛尾樓盤有關。

值得一問的是,我們是如何到這一地步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執著於維穩的政府而言。

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政策慣性。開發商陷入困境已經有一年多了,但他們的財務重組沒有寸進。地方官員一直不願作出艱難的決定,核銷壞賬和達成解決方案。由於無法擺脫財務包袱,建築商無法專注於運營。它們變成了「僵屍」,它們的建築工地變成了「鬼城」。

2008年,我曾供職紐約雷曼兄弟,在第一線目睹了次貸危機如何拖垮這家老牌銀行並威脅到整個行業。現在的環境開始讓人感覺詭異的相似。

(任淑莉是彭博專欄作者,重點關注亞洲市場,她曾是一名投資銀行家。本專欄並不代表彭博有限合伙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更多分析文章:

原文標題

China’s Mortgage Boycott Kindles Eerie Memories: Shuli Ren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