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41.78
    -170.85 (-0.94%)
     
  • 國指

    6,374.66
    -47.15 (-0.73%)
     
  • 上證綜指

    3,032.63
    +3.71 (+0.12%)
     
  • 滬深300

    3,541.53
    +15.40 (+0.44%)
     
  • 美元

    7.8106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84
    +0.0004 (+0.04%)
     
  • 道指

    38,589.16
    -57.94 (-0.15%)
     
  • 標普 500

    5,431.60
    -2.14 (-0.04%)
     
  • 納指

    17,688.88
    +21.32 (+0.12%)
     
  • 日圓

    0.0494
    -0.0001 (-0.22%)
     
  • 歐元

    8.3555
    -0.0313 (-0.37%)
     
  • 英鎊

    9.9060
    -0.0600 (-0.60%)
     
  • 紐約期油

    78.49
    -0.13 (-0.17%)
     
  • 金價

    2,348.40
    +30.40 (+1.31%)
     
  • Bitcoin

    66,187.25
    +36.27 (+0.05%)
     
  • CMC Crypto 200

    1,405.77
    -12.10 (-0.85%)
     

【新聞點評】失業有三寶

以滴滴為首的網約車市場趨於飽和,近日江蘇、江西、福建等地方政府發出風險預警,意味中年失業人士少了一條出路。
以滴滴為首的網約車市場趨於飽和,近日江蘇、江西、福建等地方政府發出風險預警,意味中年失業人士少了一條出路。

內地經濟放緩,不少人面對失業威脅,卻仍苦中作樂,紛紛創作出各種「段子」,例如:「中年失業有三寶:外賣、快遞、網約車;老年失業有三寶:保安、保潔、保姆;青年失業有三寶:擺攤、開店、自媒體。」不過講笑歸講笑,諸如網約車、自媒體這些曾經被視為失業出路的賺錢途徑,基於行業供需變化以及政策限制,現在都愈來愈「難做」,意味着失業人士的壓力可能愈來愈大。

網約車飽和 多地發預警

以網約車為例,被列入「中年失業三寶」有其原因,事關除了駕駛以外,毋須專業技能,只要有一輛私家車便可接單賺錢。不少中年人士被解僱後暫時未找到新工,便在滴滴、高德等平台上登記為司機,每日走幾轉幫補家計。部分人嘗試之後,發覺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特別適合駕駛網約車,最終更會成為全職司機。

然而,正所謂「人同此心」,隨着投入駕駛網約車的司機增多,在總需求大致不變之下,該行業日漸「僧多粥少」,每個司機每日獲分派的訂單漸呈稀疏。正因如此,近日包括江蘇、江西、福建、重慶等地方政府,相繼針對網約車發出「行業風險預警」,提醒公眾這個行業的運力供應已趨於飽和,甚至「遠超過實際需求」,呼籲普羅大眾要謹慎考慮是否入行做司機。

作為市佔率超過七成的「打車App一哥」,滴滴在中國的活躍司機數量由2021年約1300萬,到去年增加至約1900萬,增幅達46.2%;同一時期,該平台在中國的每日訂單數量由2500萬增加至2820萬,增幅為12.8%,顯然「跑輸」司機增速,意即平均每個司機每日「接單」約1.7張,似乎很難支撐生活(儘管這個數字包括一些每日只做短時間生意的兼職司機)。

廣告

內地2021年依然實施「動態清零」嚴格抗疫政策,到2023年已全面撤銷防疫限制「復常」,可是滴滴的平均每日訂單僅增加12.8%,未見「報復式反彈」。有論者認為,這與內地「消費降級」趨勢有關,皆因經濟前景欠明朗,不少人「慳得就慳」,與其「打車」,寧願行多幾步路去搭巴士或地鐵。至於中年失業其餘「兩寶」,即送外賣、跑快遞,其實亦與網約車一樣面對供應過剩和訂單不足問題,同樣愈來愈難搵食。

「做網紅」的一個大前提是要「紅」,這個行業頗像娛樂圈和體壇,堪稱「一將功成萬骨枯」。
「做網紅」的一個大前提是要「紅」,這個行業頗像娛樂圈和體壇,堪稱「一將功成萬骨枯」。 (Xinhua News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網紅戰場殘酷 博出位易踩界

相比起中年人士,年輕人仍滿懷夢想,在失業處境下也更傾向選擇個性化出路。正如文首提及的「段子」,內地青年若暫時未找到工作,往往會嘗試擺攤、開店、做自媒體。前總理李克強提倡的「地攤經濟」貌似曇花一現,惟世界各地的實體零售業皆遭受電商衝擊,頻現「結業潮」,香港及內地亦不能幸免。

最後還剩下「自媒體」這條出路,其基本模式是在抖音、微信等平台開個賬戶,憑着拍片或寫文章吸引受眾,待粉絲達數萬以上,踏入「網紅」初階門檻,便能靠廣告、訂閱、打賞等途徑賺取收入,又或者兼任「直播帶貨」抽佣。「做網紅」毋須每日朝九晚五上班,又不用受上司差遣,「有名有利又有自由」,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理想職業。

不過「做網紅」的一個大前提是要「紅」,這個行業頗像娛樂圈和體壇,堪稱「一將功成萬骨枯」,只有最頂尖5%人才可名利兼收,其餘大部分浮浮沉沉,恐怕溫飽也成問題。好似香港一些薄有名氣的藝人北上進軍「帶貨」,結果每場直播僅得一百幾十元人民幣生意額,可見「網紅」戰場有幾殘酷。

為了「紅」,世界各地自媒體業者各出奇招,不惜譁眾取寵吸引關注。但在中國內地特殊國情下,愈是「出位」的自媒體愈容易「踩界」,動輒招致官方「鐵拳」打擊。例如「王紅權星」、「鮑魚家姐」、「CICI姐」、「柏公子」等一批擁有百萬級粉絲的「網紅」,近日遭全網封殺,他們的罪名是經常「炫富」,涉嫌宣揚「奢靡浪費」歪風,不符合中國主流價值觀。

現今內地自媒體「炫富」和「哭窮」皆可能「踩紅線」。
現今內地自媒體「炫富」和「哭窮」皆可能「踩紅線」。 (XiXinXing via Getty Images)

官方杜絕炫富 封禁哭窮

有趣的是,今年較早前的農曆新年期間,內地已有另一批「網紅」被封殺,罪名是「哭窮賣慘」,包括向觀眾展示自己有幾窮困,博取打賞捐款;又或者拍攝街上露宿者、拾荒老人的坎坷生活,引起觀眾同情。在當局眼中,現今中國歌舞昇平,人民生活幸福,部分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誇張突出社會陰暗面,涉嫌「唱衰中國」,當然不封不可。

換句話說,現今內地自媒體「炫富」和「哭窮」皆可能「踩紅線」,其他涉及政治或社會矛盾的題材更屬「禁區」。在此情況下,自媒體業者面臨的限制愈來愈多,可供發揮的空間愈來愈小;但若一味中中庸庸、宣揚主流價值觀,令觀眾大打呵欠,便很難突圍而出「走紅」。

由此看來,內地青年的「失業三寶」恐怕都未必是理想出路。好消息是,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4月份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降至14.7%,較3月份減少0.6個百分點,反映更多青年成功搵工。若內地經濟持續復甦,相信有助紓緩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世代人士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