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028.52
    -306.80 (-1.67%)
     
  • 國指

    6,439.82
    -116.28 (-1.77%)
     
  • 上證綜指

    2,998.14
    -7.30 (-0.24%)
     
  • 滬深300

    3,495.62
    -7.66 (-0.22%)
     
  • 美元

    7.8057
    +0.0009 (+0.01%)
     
  • 人民幣

    0.9297
    -0.0001 (-0.01%)
     
  • 道指

    39,150.33
    +15.57 (+0.04%)
     
  • 標普 500

    5,464.62
    -8.55 (-0.16%)
     
  • 納指

    17,689.36
    -32.23 (-0.18%)
     
  • 日圓

    0.0486
    -0.0003 (-0.55%)
     
  • 歐元

    8.3463
    -0.0082 (-0.10%)
     
  • 英鎊

    9.8690
    -0.0090 (-0.09%)
     
  • 紐約期油

    80.59
    -0.70 (-0.86%)
     
  • 金價

    2,334.70
    -34.30 (-1.45%)
     
  • Bitcoin

    64,477.15
    +211.23 (+0.33%)
     
  • CMC Crypto 200

    1,350.59
    -9.73 (-0.72%)
     

【新聞點評】從利園山道舖看零售業前路

銅鑼灣利園山道23至25號地舖由一家手機配件店以每月12.8萬元承租,較高峰期插水94%。(黃潤根攝)
銅鑼灣利園山道23至25號地舖由一家手機配件店以每月12.8萬元承租,較高峰期插水94%。(黃潤根攝)

商舖市場繼續「大洗牌」,銅鑼灣利園山道一個核心地舖,曾先後由卓悅(0653.HK)和浪琴(Longines)租用,月租高達230萬元;該舖現在由一家手機配件店承接,租金降至12.8萬元,較高峰期插水94%。從「化妝品」到「名錶」再到「手機配件」,或多或少反映本港零售業過去20多年變化,由「賺遊客錢」轉為「塘水滾塘魚」,亦預示着未來不怎麼樂觀。

手機仔進駐 租金大插水

該地舖位於利園山道23至25號,建築面積約1430方呎,鄰近羅素街,對正希慎廣場,兼且門闊逾30呎,這個「靚舖」在2008年由卓悅承租,賣化妝品,當時月租58萬元。及至2012年,瑞士名牌浪琴錶斥天價「搶租」該舖,月租加到230萬元,相當於每方呎租金超過1600元。

此銀碼看似天文數字,但須知道,2012至2018年乃本港零售業顛峰期,銅鑼灣羅素街連續獲評為「全球最貴街道」,地舖每方呎月租最高超過3000元。正因如此,不少零售集團「退而求其次」,在羅素街周邊尋覓舖位,帶動波斯富街、寶靈頓道等一帶舖價水漲船高,故上述利園山道地舖當年呎租1600元「已經算平」。

2012至2018年乃本港零售業顛峰期,銅鑼灣羅素街連續獲評為「全球最貴街道」,地舖每方呎月租最高超過3000元。
2012至2018年乃本港零售業顛峰期,銅鑼灣羅素街連續獲評為「全球最貴街道」,地舖每方呎月租最高超過3000元。 (winhorse via Getty Images)

2020年爆發新冠疫潮,接着遊客銳減至幾乎絕跡,那家浪琴分店曾經「拉閘」停業接近一年,但未有退租或拆除裝修。後來本港逐步「復常」,各界以為守得雲開見月明,浪琴亦重新開業。豈料「報復式消費」曇花一現,高端消費市道始終低迷,該品牌今年2月份正式撤退,結束在銅鑼灣的12年風雲歲月。據官網資料,浪琴目前只在中環、尖沙咀、旺角和沙田設有專賣店。

廣告

浪琴離場後,該舖一度以月租20萬元招租,丟空逾3個月。業主近日劈租至12.8萬元,成功獲得「手機仔」電子配件店承接。這意味最新月租較高峰期勁插94%;即使相比卓悅在2012年進駐時的58萬元月租,現也萎縮達78%。

內地客南下掃貨誘因小

租金跌幅驚人之餘,同樣值得留意是該舖前後三任租戶的性質。此前卓悅、浪琴賣的分別是化妝品和名錶,瞄準內地旅客,皆因本港不設消費稅、奢侈品稅及進口關稅,所以相關產品售價比內地便宜一大截。但近年內地政府致力促進內需消費市場,逐步調降消費稅及奢侈品進口關稅,又批准海南、深圳等地設立免稅店,內地居民來港「掃貨」的誘因愈來愈小。

與此同時,內地近年還出現兩個趨勢。第一個是國產品牌崛起,尤其是護膚品及化妝品領域,很多國產品牌宣稱針對「中國人皮膚」研發,再加上李佳琦、薇婭等「帶貨一哥一姐」促銷,極受消費者歡迎,已大幅蠶食資生堂、歐萊雅等日本和歐洲品牌的市佔率。內地民眾要買這些「國牌」產品,不一定須來港幫襯卓悅和莎莎(0178.HK)。相反,近來不乏港人專程北上深圳,只為購買「李佳琦推薦的唇膏」,可謂時移世易。

近年內地政府致力促進內需消費市場,逐步調降消費稅及奢侈品進口關稅,又批准海南、深圳等地設立免稅店,內地居民來港「掃貨」的誘因愈來愈小。
近年內地政府致力促進內需消費市場,逐步調降消費稅及奢侈品進口關稅,又批准海南、深圳等地設立免稅店,內地居民來港「掃貨」的誘因愈來愈小。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第二個趨勢是消費降級,又逢日益嚴厲的外滙管制措施,內地民眾已很難「帶一大筆錢」南下香港購買名牌產品,浪琴這類奢侈品牌必然備受衝擊。

至於利園山道舖位的最新租戶「手機仔」,顧名思義是一家手機及電子產品配件店,如同近年開到成行成市的「肥仔開倉」,這類店舖標榜「唔使上淘寶,唔使去深水埗」,讓各區街坊很方便地買到所需的叉電線、路由器、滑鼠、打印機墨水等配件。隨着近年work-from-home流行,人們在家工作突然要用到某些東西,當然不可能等淘寶送貨,亦未必有時間搭車去深水埗高登商場選購,難怪「手機仔」、「肥仔開倉」之類商店在港九新界愈開愈多。

不過,這些電子配件的單價不高,通常一百幾十元,且利潤率有限,主打薄利多銷。更重要的是,相比起以往卓悅、浪琴把化妝品和名錶賣給旅客,「手機仔」和「肥仔」主要做本地市民生意,實屬「塘水滾塘魚」。

全港各區均上演類似「劇情」:不少舖位丟空,即使幸運地找到新租客進駐,租金必大幅插水。
全港各區均上演類似「劇情」:不少舖位丟空,即使幸運地找到新租客進駐,租金必大幅插水。 (ISAAC LAWRENCE via Getty Images)

勿留戀往昔 營造新賣點

值得一提,在同一條街的利園山道19號地舖,亦出現同類趨勢。該個750方呎舖位原本由許留山租用,月租高達38萬元,其中一款甜品「海底撈」曾極受內地旅客歡迎,惟當新鮮感下降及旅客數量減少,又逢疫情打擊,許留山自2019年陸續關閉分店,2021年底全線執笠。利園山道舖位丟空接近4年,直至本年初由一家花店承租,月租降至6.5萬元。

利園山道只是一個縮影,實際上全港各區均上演類似「劇情」:不少舖位丟空,即使幸運地找到新租客進駐,租金必大幅插水,且租戶往往由「賺遊客錢」轉為「塘水滾塘魚」(另一常見案例是特色食肆變成「兩餸飯店」)。

縱使香港不能再依賴化妝品、名錶來吸引旅客及賺取收入,亦不宜留戀昔日風光、迷信過往方程式。相反,政府及業界必須思索如何營造新的特色和賣點,方有機會讓旅遊及零售業再創輝煌,否則前路未許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