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028.52
    -306.80 (-1.67%)
     
  • 國指

    6,439.82
    -116.28 (-1.77%)
     
  • 上證綜指

    2,998.14
    -7.30 (-0.24%)
     
  • 滬深300

    3,495.62
    -7.66 (-0.22%)
     
  • 美元

    7.8057
    +0.0009 (+0.01%)
     
  • 人民幣

    0.9297
    -0.0001 (-0.01%)
     
  • 道指

    39,150.33
    +15.57 (+0.04%)
     
  • 標普 500

    5,464.62
    -8.55 (-0.16%)
     
  • 納指

    17,689.36
    -32.23 (-0.18%)
     
  • 日圓

    0.0486
    -0.0003 (-0.55%)
     
  • 歐元

    8.3463
    -0.0082 (-0.10%)
     
  • 英鎊

    9.8690
    -0.0090 (-0.09%)
     
  • 紐約期油

    80.59
    -0.70 (-0.86%)
     
  • 金價

    2,334.70
    -34.30 (-1.45%)
     
  • Bitcoin

    64,442.50
    +158.19 (+0.25%)
     
  • CMC Crypto 200

    1,352.41
    -7.92 (-0.58%)
     

【新聞點評】月供一蚊買樓

上月全國百城二手房價全數錄得下滑,「組合拳」救市效果似乎暫時有限。(中新社資料圖片)
上月全國百城二手房價全數錄得下滑,「組合拳」救市效果似乎暫時有限。(中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樓市買家近期面對「按揭上會難」,內地樓市的買家們卻似乎獲得諸般優待。例如建行(0939.HK)、興業(601166.SS)、浦發(600000.SS)、平安(000001.SZ)等多家大型銀行,最近相繼推出「先息後本」按揭方案,讓買家在最初10年只需月供1元(人民幣.下同)本金,便可以買樓上車。但正所謂「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這種方案的總利息負擔一定特別重,買家還須注意10年後的還款能力及樓價波動風險,否則有可能淪為「韭菜」。

內銀推樓按先息後本

據《第一財經日報》等內地媒體報道,多家銀行近日不約而同推出「先息後本」按揭方案,適用於上海、廣州、杭州、成都、重慶、福州、廈門等一二線城市。住宅買家若採用這種方案,在首3年每月只需償還1元本金及相應利息開支,然後待3年屆滿後還可申請「先息後本」續期,最長延至10年。

舉例說,買家若購買價值500萬元的住宅物業,選用85%按揭、3.5厘息率、30年還款期計算,根據傳統「即供」按揭方案,初期每月還款約1.9萬元,當中包括約6500元本金及1.25萬元利息(隨着30年還款期推進,每月還款中的本金比率將逐步上升,利息比率則相應下降)。但是如果採用「先息後本」方案,初期每月只需償還1.25萬元利息再加1元本金,表面上「少供」6000多元。

正如本欄上月在〈押上「國運」救內房〉一文指出,中央政府近期連環「放大招」提振內房市場。例如人民銀行除了設立3000億元「國家隊買房」再貸款額度、降低個人住房貸款首付要求、取消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還要求全國銀行合理滿足房地產企業及個人購房融資需要。

廣告

事實上,「先息後本」房貸方案早於「房住不炒」之前的2010年便曾經出現,但當時只有部分小型銀行「試水」,「後本」年期最長不過兩至三年,兼且很快便被監管當局叫停。相反,今趟的「先息後本」方案由建行、平安等多家大銀行高調炮製,年期最長達到10年,且在引起廣泛關注及媒體報道後未見被叫停跡象。由此看來,相關銀行可能早已獲得監管當局「開綠燈」,甚或是「奉旨」推出這一招來振興房市。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5月份全國百城二手房價指數按月跌0.7%,已屬連續25個月下滑,兼全部100個被統計城市皆錄得房價下跌,並無任何一個城市的房價上漲。另據克而瑞統計,5月份全國百強房企銷售額為3224億元,按年急插33.6%。換言之,今年以來的「救市」招數似乎暫時效果有限,當局及金融業界或有需要繼續「出招」。

「先息後本」表面上「先甜後苦」,嚴格而言「先甜後更苦」。皆因首10年毋須償還本金,意味「還本期」集中於後20年,屆時每月「連本帶利」供款額激增。
「先息後本」表面上「先甜後苦」,嚴格而言「先甜後更苦」。皆因首10年毋須償還本金,意味「還本期」集中於後20年,屆時每月「連本帶利」供款額激增。 (CFOTO via Getty Images)

10年後還本 光景無人知

「先息後本」在商業貸款領域並不新鮮,例如一家企業發行5年期債券,通常每半年付息一次,然後待5年期滿後才「一炮過」清還本金。惟這種安排對於住宅按揭實屬罕見,皆因買樓乃人生大事,尤其是按揭貸款期長達30年,往往橫跨借款人的大部分事業周期,銀行也須考慮其還款能力及相應風險。

正所謂「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買家們能夠推遲10年償還本金貌似很「着數」,卻隨時可能「中伏」,至少有3點需要注意。首先,儘管最初10年基本上毋須「還本」(象徵式月供1元),但買家欠銀行的按揭總額始終存在(10年間只減少120元),並須為此支付利息,因此買家在整個貸款期間的總利息開支,將較「即供」方案顯著增加,某程度上「羊毛出自羊身上」。

有內地網民提出,由於目前房貸利率降至約3.5厘低位,「先息後本」按揭也相當於低息貸款計劃,買家若把省下來的本金用於較高回報投資,例如約4.5厘的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理論上「冇蝕」(但存在滙率風險)。不過目前中國國債息率僅約1.5厘至2.5厘,在外滙管制下,普羅大眾不容易找到既穩健又高回報的投資對象。

其次,「先息後本」表面上「先甜後苦」,嚴格而言「先甜後更苦」。皆因首10年毋須償還本金,意味「還本期」集中於後20年,屆時每月「連本帶利」供款額激增。買家尤其需要考慮自己的年齡及事業前景,例如現在若然40歲,到10年後50歲的飯碗是否穩妥?競爭力會否下降?萬一到時在職場面臨被淘汰,又要每月高額供樓,恐怕會很頭痛。

最後,假若銀行推出「先息後本」方案是為了「救市」,或多或少藉着還款便利安排,把現時滯銷的房地產物業推銷予潛在買家。在此情況下,買家就像面對保險經紀、汽車銷售員或健身室教練hard sell,務須保持頭腦清醒,不宜為了少許「甜頭」便作出重大決定。買家應衡量自己的置業需求以及對中國經濟和房市長遠前景的看法,避免淪為「接盤俠」或「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