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4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90
    +0.0002 (+0.00%)
     
  • 人民幣

    0.9296
    -0.0007 (-0.08%)
     
  • 道指

    39,260.74
    +96.68 (+0.25%)
     
  • 標普 500

    5,504.32
    +21.45 (+0.39%)
     
  • 納指

    17,949.87
    +91.18 (+0.51%)
     
  • 日圓

    0.0484
    +0.0001 (+0.19%)
     
  • 歐元

    8.3548
    -0.0030 (-0.04%)
     
  • 英鎊

    9.8650
    -0.0040 (-0.04%)
     
  • 紐約期油

    81.61
    -0.13 (-0.16%)
     
  • 金價

    2,338.40
    +1.80 (+0.08%)
     
  • Bitcoin

    61,214.54
    -701.89 (-1.13%)
     
  • CMC Crypto 200

    1,287.06
    +3.23 (+0.25%)
     

【新聞點評】「波子」在中國危危乎

保時捷堅持不在中國設廠生產,令成本高企,其跑車相比歐美地區,在內地「賣貴一大截」。(新華社資料圖片)
保時捷堅持不在中國設廠生產,令成本高企,其跑車相比歐美地區,在內地「賣貴一大截」。(新華社資料圖片)

保時捷(Porsche)在德國的總部據報面臨「逼宮」,大批中國經銷商發起「罷賣」行動,提出增加補貼、減輕庫存、賠償損失、撤換中國區管理層等「四大訴求」。這場風波緣於保時捷去年在中國銷量逆市急挫15%,今年首季再大跌24%,遠遜於BMW、Benz、Audi等對手,深陷邊緣化危機。這亦關乎在中國市場急速變化之下,「波子」定位尷尬,講「豪」未及法拉利、林寶堅尼,卻又不願好似「BBA」(BMW、Benz、Audi)放下身段降價競爭,同時只得「一千零一款」電動車,難免在中國日益水土不服。

內地賣不動 經銷商「逼宮」

據上海報業集團轄下網媒「界面新聞」引述消息報道,保時捷在中國的大批經銷商上周聯合採取停止進口、停止提車等抵制行動,藉此對德國總部進行「逼宮」。他們要求保時捷增加在中國市場的折扣補貼,減少向經銷商積壓庫存,賠償經銷商損失,以及撤換該車企在中國區的管理層。

及至本周二,保時捷公開發布〈保時捷中國與全體授權經銷商的聯合聲明〉,坦承「當前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保時捷中國與經銷商共同面臨着若干複雜的問題」。該聲明指出,「通過充分探討,我們一同尋求有效的方式來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在挑戰中發現新機遇。這些討論涉及到諸多層面,包括但不限於商務政策、本土客戶洞察、客戶服務以及電動化轉型等諸多關鍵領域。」

中國去年「疫後復常」,汽車市場也上演「報復式反彈」,豪華車(售價20萬元人民幣以上)總銷量達453萬輛,創歷來新高。
中國去年「疫後復常」,汽車市場也上演「報復式反彈」,豪華車(售價20萬元人民幣以上)總銷量達453萬輛,創歷來新高。 (HECTOR RETAMAL via Getty Images)

話說中國去年「疫後復常」,汽車市場也上演「報復式反彈」,豪華車(售價20萬元人民幣以上)總銷量達453萬輛,創歷來新高,按年增長14.9%。其中,四大暢銷品牌均屬國際車企,依次為BMW(銷量80.9萬輛)、Benz(74.5萬輛)、Audi(70.1萬輛)、Tesla(61.1萬輛),緊隨其後則有理想(37.7萬輛)和紅旗(34.4萬輛)兩家國產車企。

廣告

可是「波子」獨憔悴,去年在中國銷量僅7.9萬輛,逆市急跌15%,在豪華車品牌排名榜十大不入。到今年首季,保時捷未能「止瀉」,銷量只錄得1.6萬輛,跌幅進一步擴大至24%。

更要命的是,據經銷商消息,上述保時捷銷量數字還存在很大「水份」。他們控訴該車企中國區管理層為了完成銷售任務KPI,強行向經銷商積壓庫存,導致後者資金壓力陡增、財務損失加劇,而這正是大批經銷商上周「揭竿而起」、要求保時捷換掉中國區管理層及賠償損失的原因。換句話說,保時捷在中國的銷售表現可能比表面數字更差。

一輛最經典的保時捷911基本款跑車,目前在內地定價為129.8萬元人民幣,比起「BBA」跑車「入場費」高出五成以上。
一輛最經典的保時捷911基本款跑車,目前在內地定價為129.8萬元人民幣,比起「BBA」跑車「入場費」高出五成以上。 (ALTAN GOCHER via Getty Images)

拒割價競爭 乏新能源車款

「波子」在中國銷情如此慘淡,主要關乎內地市場近年急速變化,一方面比亞迪(1211.HK)、理想(2015.HK)、小米(1810.HK)等國產車企強勢冒起,標榜「價廉物美」展現強大競爭力;與此同時,「BBA」及Tesla等國際品牌也不得不降價應戰,務求守住市場份額。

在此形勢下,保時捷就顯得相當尷尬,因其定位介乎「超級豪車」和「主流豪車」之間,既不能好似法拉利、林寶堅尼「求價不求量」、「把車當藝術品賣」,又不願仿效「BBA」及Tesla割價競爭。

值得留意,保時捷是極少數堅持不在中國設廠的國際車企之一,所有車全屬原裝進口,其理據是確保最高品質,但這也導致該車企的生產、物流及關稅成本高昂。舉例說,一輛最經典的保時捷911基本款跑車,目前在內地定價為129.8萬元人民幣,比起「BBA」跑車「入場費」高出五成以上。作為比較,911基本款跑車在美國和德國定價分別為11.4萬美元和12.2萬歐羅,折合約82萬和96萬元人民幣,可見該跑車在內地「賣貴一大截」。

除此之外,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場,去年內地新能源車銷量達724萬輛,佔整體汽車銷量34.3%,佔據超過三分一江山。特別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為新能源車買家提供豐厚補貼,吸引很多購車人士趨之若鶩。正因如此,任何車企的新能源車陣容若不夠強勁,在中國市場就很難「有運行」。偏偏保時捷暫時只得「一千零一款」新能源車應市,即Taycan Turbo GT電動車,在內地定價達156.8萬元(另一款電動車Macan Electric尚未開售)。

更宏觀來看,現今全球汽車業面臨「內捲化」競爭及新能源大勢所趨,保時捷的定位及經營策略於各地市場都存在挑戰,只不過在中國市場的矛盾特別突出。該車企今年首季全球銷量7.76萬輛,按年跌4%,中國市場銷量(1.6萬輛)佔比約21%。無論如何,觀乎保時捷與中國經銷商〈聯合聲明〉,雙方似乎已就部分分歧「傾掂數」,且看它們接下來能否齊心合力、重振中國市場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