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15.55
    -20.57 (-0.11%)
     
  • 國指

    6,368.10
    -5.38 (-0.08%)
     
  • 上證綜指

    3,030.25
    +14.36 (+0.48%)
     
  • 道指

    38,868.04
    +89.94 (+0.23%)
     
  • 標普 500

    5,482.15
    +8.92 (+0.16%)
     
  • 納指

    17,837.82
    -19.20 (-0.11%)
     
  • Vix指數

    12.41
    -0.34 (-2.67%)
     
  • 富時100

    8,187.58
    +45.43 (+0.56%)
     
  • 紐約期油

    80.71
    +0.38 (+0.47%)
     
  • 金價

    2,335.20
    +6.20 (+0.27%)
     
  • 美元

    7.8077
    -0.0024 (-0.03%)
     
  • 人民幣

    0.9288
    +0.0003 (+0.03%)
     
  • 日圓

    0.0492
    -0.0000 (-0.02%)
     
  • 歐元

    8.3900
    +0.0091 (+0.11%)
     
  • Bitcoin

    64,852.66
    -406.49 (-0.62%)
     
  • CMC Crypto 200

    1,345.84
    -43.56 (-3.14%)
     

【新聞點評】香港也要「保交樓」

將軍澳凱柏峰第三期降價發售,間接令一、二期部分買家申請按揭時發現銀行估價嚴重不足。(資料圖片)
將軍澳凱柏峰第三期降價發售,間接令一、二期部分買家申請按揭時發現銀行估價嚴重不足。(資料圖片)

買樓置業是不少人的美夢,卻也可能變成「噩夢」。近期有兩個新盤受到關注,分別是信置(0083.HK)旗下將軍澳凱柏峰,以及長實(1113.HK)的元朗#LYOS,皆涉及近兩年樓市急挫,當初選擇建築期付款計劃的買家現在面臨「估唔足價」,要不額外「抬錢上會」,要不被迫撻訂,還隨時被「追差價」。據了解,最近兩三年很多新盤都存在同類情況,牽涉「苦主」為數甚多,有關方面或須研究拆解「保交樓」難題。

先講將軍澳凱柏峰,該盤於2022年推售第一、二期單位,平均折實呎價逾1.8萬元。後來樓市轉勢下跌,發展商今年3月推出第三期部分單位,折實呎價降至約1.6萬元;同區另一新盤、會德豐旗下SEASONS PLACE的平均呎價更低至約1.4萬元。

新盤估價挫 買家須抬錢上會

在此情況下,凱柏峰一、二期部分買家近日向信置發出聯署「求助信」,表示他們當初選擇了建築期付款計劃,現時臨近入伙,向銀行申請按揭時卻發現「估價嚴重不足」,意味他們若不「抬錢上會」,就要被迫撻訂。因此,該批買家向信置提出三大訴求:一、參考凱柏峰三期,向買家提供4.5%利息補貼現金回贈;二、與本地主流銀行協商,協助買家們「估足價上會」;三、提供過渡性貸款計劃,讓買家有更多時間化解困境。

在此需要略為解釋,建築期付款計劃是近年流行的新盤付款方式,讓買家在認購住宅單位時只需支付10%訂金,待物業落成後才繳付餘款。相比起傳統「即供」付款計劃,建築期付款的好處是買家在等候物業落成期間(往往長達兩三年)毋須供樓及承擔利息開支,故近年很受歡迎。

廣告

不過這種模式也有風險,皆因待物業落成後,買家們除非「夫披」繳清樓價餘款,否則便須申請按揭「上會」;惟這兩三年間樓市若顯著下滑,便面臨銀行估價不足(例如3年前以800萬元買樓,銀行現只願以600萬元估值批出按揭)。買家們如果未能拿出大筆現金填補差額,「上唔到會」就難免要撻訂。

發展商打開口牌 撻訂追差價

更令人憂心的是,撻訂除了「壯士斷臂」放棄已繳訂金,還可能「有手尾跟」。好似長實自2021年起推售的元朗新盤#LYOS,近期錄得十多宗撻訂個案,發展商表明,倘若相關單位日後重售時以較低價格賣出,將按合約向原買家追收差價。

舉例說,#LYOS其中一個低層複式單位於2021年以1565萬元獲得認購,但買家後來撻訂,長實剛於周日把該單位以1323萬元重新售出,等於「賣平」242萬元。長實若向原買家「追差價」,便意味後者除了損失訂金,還要「倒嘔」一大筆錢。

銀行近日對住宅按揭趨於審慎,很多在兩三年前認購了樓花單位、並選擇建築期付款計劃的買家,都面臨估價不足風險。
銀行近日對住宅按揭趨於審慎,很多在兩三年前認購了樓花單位、並選擇建築期付款計劃的買家,都面臨估價不足風險。 (winhorse via Getty Images)

據地產業界人士指出,凱柏峰、#LYOS並非個別例子,相反僅屬冰山一角。事關二手住宅樓價自2021年高位至今已下滑近兩成半,一手新盤「劈價」幅度更大,期間實際按揭利率由3年前約2厘升至逾4厘。銀行近日對住宅按揭趨於審慎,很多在兩三年前認購了樓花單位、並選擇建築期付款計劃的買家,都面臨估價不足風險。

特別是一些分批推售的大型住宅項目,發展商今年銷售餘貨時,開價一般比同一樓盤早期單位「勁劈」兩三成。由於存在直接參照對象,銀行即使「盡做」,亦實在很難依照兩三年前的高價批出按揭。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2021到2023年共有約3.9萬個一手住宅單位成交,這些新盤多屬樓花項目,很大部分自今年起陸續落成。業界估算,過去3年售出的一手樓花單位當中,買家選擇建築期付款的比率高達七成,涉及超過2萬伙;就算只有小部分買家面臨「估價不足」及「上會難」,規模亦不容小覷。

從另一角度看,部分買家只付了10%訂金,但眼見樓價已跌兩三成,他們即使有能力「上會」,亦不排除撻訂,理論上撻完再買新單位仍有「着數」。近期有發展商「打開口牌」,講明會追差價,或許是向想撻訂的買家發出訊息,勸喻他們考慮後果。畢竟若有已售出單位「被撻」,發展商雖可「殺訂」約10%,假若相關單位日後「賣平」兩成以上,發展商仍會蒙受損失,還未計額外的銷售、資金及行政成本。

香港的問題則不在於樓盤「爛尾」,而是很多買家自願或被迫撻訂,發展商想「交樓」也不知交給誰。
香港的問題則不在於樓盤「爛尾」,而是很多買家自願或被迫撻訂,發展商想「交樓」也不知交給誰。 (winhorse via Getty Images)

去庫存添壓力 構成惡性循環

當然,直至今年2月份當局「全面撤辣」之前,樓市炒家幾乎絕跡,置業人士都是用家;特區政府在2019年和2022年分別推出「林鄭plan」和「波叔plan」放寬首置買家按揭限制,亦是為了協助用家上車。但最近兩年樓市急挫,令很多買了樓花的人士大失預算,恐將遭遇「上唔到會」、「撻訂」、「被追差價」連環噩夢,甚至可能破產。從更宏觀角度看,這種悲劇個案對於整體樓市、經濟及社會都不是好事。

在商言商,苦主們要求發展商出手協助上會或者放棄追差價,均不太現實,尤其本港發展商多屬上市公司,須向全體股東交代。內地政府現正為「保交樓」進行急救,香港的問題則不在於樓盤「爛尾」,而是很多買家自願或被迫撻訂,發展商想「交樓」也不知交給誰。這亦將為「去庫存」進一步帶來壓力,恐會拖累樓價續跌,構成惡性循環。

由此看來,「保交樓」可能是特區政府要研究拆解的難題。不過當局也有難處,若然破天荒設立「保交樓基金」、協助樓花買家「上會」,有機會引起道德風險,亦對其他納稅人不公平。講到底,最佳結局或許是樓價止跌回升,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