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勢加水費 抗加價買粵海是否可行?
繼港鐵(0066.HK)加價後,香港政府計劃加水費,如無意外將於未來數月就會出台,如果投資者想買入粵海投資(0270.HK)去抗衡加價是否有得諗?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政府要「止血」勢加水費
面對財政赤字逾千億港元,水費近30年來未有調整,水務署去年錄得逾24億港元赤字,成本回收率跌至79%,所以水務署自今年4月已組成外展隊,就加水費與不同業界會面,包括食品加工業、美容業、酒店業、建造業等。水務署回應傳媒查詢稱,為改善經營狀況,有需要調整水費,會考慮市民的負擔能力等,而若決定調整,將循序漸進收回成本。
對於考慮調整水費的因素,除了看東江水價格增幅外,水務署曾表示亦會按經營帳目、香港經濟狀況、市民負擔能力等作一籃子作考慮,而政府曾提到「用者自付」也是重要參考原則。由於水務署要蝕錢,所以加水費相信勢在必行,要評估只是時間及幅度問題。
粵海獨家供應東江水
提到水費,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東江水。香港政府與廣東省在去年12月在廣州簽署了2024年至2026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要對冲水費加價自然要看獨家供應東江水的粵海投資。新的東江水新協議沿用上次合約首採用的「統包扣減」機制,每年買水額不變,而基本水價調整增幅為每年2.39%。「統包扣減」機制是指,香港可按需要輸入東江水,如所需的東江水水量低於每年供水量預設上限時,水價會按實際供水量從基本水價扣減。
首先,東江水的水價每年都加2.39%,港府要收回成本,應該要加超過這個數字,另外還有人工等成本,可以預期若真的要啓動加價,而又以收回成本為目標,每年加水費的幅度應高於2.4%。既然如此,有近14厘息的粵海投資又是否好選擇?
要回答以上問題,需要拆解公司的業務狀況。在2023年,粵海投資來自水資源的收入為153.3億元,佔總收入63.3%,按年跌10.6%。物業投資及發展收入為53億元,佔21.9%,按年升84.8%。發電收入為14.8億元,佔6.1%,同比跌3.6%。百貨營運收入7.6億元,佔3.1%,較去年同期跌5.3%。此外,道路及橋樑收入佔總收入2.8%。酒店經營及管理收入佔整體2.7%。顯然地,粵海投資已非一家純做水資源的公司。
再看分部業績,水資源是主要的利潤來源,達55.9億元,按年微跌不足1%。物業投資及發展由盈轉虧,蝕8.64億元。百貨營運同樣盈轉虧,虧損1,822萬元。發電虧轉盈,賺1.06億元。
從公司整體來看,2023年粵海投資的收入達242億元,按年升4.3%。股東應佔溢利為31.2億元,按年跌34.5%。每股盈利為0.4775元。粵海投資的吸引力在於高息,於2019年至2022年過去四年,分別派0.578元、0.5894元、0.6071元、0.6133元。不過,在2023就只派0.3104元,按年大跌97.6%。派息比率由2020年至2022年約85%,大降至去年的65%,看來公司有意回留更多資金去應付經濟前景不明朗。
既然已出手減了派息,很難確保2024年或往後幾年的派息一定不變,所以粵海投資派息的穩定性不足,很難說是好的收息股。粵海投資的股價在今年初至今跌幅為22.2%。在2020年至2023年均錄得雙位數跌幅。因此,即使想貪其高息都要三思,真的想出手較宜小注。至於想用買粵海投資來抗加水費看來並非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