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 小時 52 分鐘
  • 恒指

    17,744.01
    -345.92 (-1.91%)
     
  • 國指

    6,344.65
    -132.59 (-2.05%)
     
  • 上證綜指

    2,959.91
    -12.62 (-0.42%)
     
  • 滬深300

    3,469.40
    -10.86 (-0.31%)
     
  • 美元

    7.8077
    -0.0013 (-0.02%)
     
  • 人民幣

    0.9305
    +0.0005 (+0.05%)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日圓

    0.0484
    +0.0001 (+0.23%)
     
  • 歐元

    8.3486
    +0.0104 (+0.12%)
     
  • 英鎊

    9.8630
    +0.0070 (+0.07%)
     
  • 紐約期油

    80.68
    -0.22 (-0.27%)
     
  • 金價

    2,310.10
    -3.10 (-0.13%)
     
  • Bitcoin

    60,977.54
    -783.54 (-1.27%)
     
  • CMC Crypto 200

    1,269.21
    -14.58 (-1.14%)
     

華爾街巨頭的中國夢 圍上了重重防火牆

【彭博】-- 華爾街一家銀行巨頭不再向中國內地子公司的負責人介紹敏感的公司戰略,這樣就不會走漏出去,也不用過後被要求提供細節。

附近歐美其他銀行的中國公司裡,高管斥資數千萬美元,將財務數據存儲在本地,建立起本土內控措施。有些子公司甚至考慮重組資產負債表,與母公司保持獨立。

這些不過是全球金融巨頭中國子公司背後籌劃的部分舉措,旨在應對中美兩大經濟體紛繁複雜的緊張局勢,適應保障國家安全的新規要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滙豐控股等眾多銀行業巨頭已在中國深耕多年,且關係深厚。

美國和歐洲銀行的子公司因此對中國業務設起「圍欄」,其規模在現代國際金融業實屬罕見。曾被全球巨頭視為未來幾十年擴張重點的銀行業子公司,如今運營更加獨立,競爭力有時也在下降。

鑒於這些措施及其影響非常微妙,十幾位高管和其他了解情況的人士要求匿名及不透露所在公司。

林林總總的因素,打破了幾年前華爾街大公司還在追求的夢想。2020年,中國加快向投資銀行巨頭開放市場,允許外資全資控股在內地的合資公司。銀行高層曾希望將這些業務能與強大的總體實力珠聯璧合,伴隨中國經濟不斷成長,提高項目和交易的競爭力。

但現如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且政策不斷變化調整,這方面努力變得更有挑戰,外資子公司與本土巨頭競爭時也力不從心。

高盛CEO的謹慎

眼下讓全球銀行最惆悵的,是遵守中國的數據安全法會限制企業從內地跨境傳輸數據的能力。這一新規使得許多銀行和資管公司建立了在岸數據中心,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難度。

廣告

據彭博新聞社去年12月報導,由於將中國和其他地方的信息分離開以及技術本地化的過程非常複雜,較晚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花旗不得不推遲設立全資證券業務。高盛、瑞銀等其他公司已就這一問題努力多年。

但高管們表示,讓人頭疼的數據管理只是問題之一。他們更擔心中美貿易或台灣問題的緊張局勢有朝一日會迅速惡化,或危及幾十年來辛苦建立的子公司運營能力。

高盛執行長David Solomon在11月的會上表示,中美發生衝突的風險,現在超過了對所有其他地緣政治的擔憂,並指出鑒於最近形勢不明朗,公司降低了中國的風險。

「我們會更加謹慎一些,」他說。「這些問題不容易破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重申「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並稱「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削減敞口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的影響和美國銀行家的擔憂,在銀行的季度報告中愈發明顯。財報中通常會列出對各個國家的敞口,不過高盛沒有報告中國的此類數據,而其他競爭對手的財報總體顯示在大規模撤退。

中國限制數據跨境傳輸,或阻礙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等金融領域相對常規的活動。

據一位因討論內部事宜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一家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歐洲大行取消了部分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計畫。相關規定禁止該公司向海外投資者提供底層汽車貸款的詳細信息,而這些投資者需要信息去做盡職調查。

商務旅行也麻煩起來。知情人士稱,德勤和畢馬威的美國合夥人訪問中國時,不能進主辦公區,電腦使用權限也有所限制。中國的合夥人訪問美國時也是如此。

就連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公司重要的亞洲交易中心,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審視。德勤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最近將香港與俄羅斯和中國內地一樣,列入一些合夥人需要獲得特別批准才能前往的名單。

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和銀行的發言人不予置評。

一些行業高管私下希望中國領導人可以明確規則,為國際公司創造更容易遵守的途徑。

其中一個想法是開闢「綠色通道」,可加快數據傳輸的申請速度。畢竟跨國銀行更有能力促成某些交易。香港去年年底啟動試點計畫,以幫助簡化大灣區內的數據傳輸。

「這不僅僅是安全問題,還是經濟穩定問題,」弗吉尼亞大學媒體研究副教授Aynne Kokas說。她撰寫了一本有關中國數據的書。

Kokas稱,如果國際參與者不能跨境傳輸數據,中國公司似乎會有優勢。但許多本土公司並沒有像在國內那樣做好了出海準備。

這些銀行最起碼希望數據規定更加明確,以免與官員認為可以接受的規則意外相左。

歐華律師事務所數據保護和隱私全球聯席主席Carolyn Bigg表示,企業不要不當回事,中國當局可能會對無所作為的企業高調執法,從而以儆效尤,讓企業知道合規義務的重要性。

數據移動也是合規的關鍵。全球銀行為監測洗錢或其他非法活動,投入數十億美元建立了複雜完善的系統,但如果數據不能在跨境流動,就更難做到這一點。規定可能會阻止將客戶詳細信息、公司內部財務甚至員工資料的數據進行傳輸,但在本地管理此類系統成本也會很高。

上海諮詢公司Z-Ben Advisors的董事總經理Peter Alexander表示,企業想在整個公司範圍內整合間接成本——例如內部控制、人力資源和其他職能等成本。

但他表示,根據與跨國公司的「多次談話」,中國子公司一旦得自行承擔,費用會飆升約30%。

資產管理公司也面臨著類似難題。針對中國起草的私募基金行業監管新規,部分全球對沖基金提出關切,稱相關措施會增加成本,並影響它們在市場的競爭力。在徵求意見稿中,提到要在中國建立健全獨立於離岸業務的風控和其他內部管理機制,以及保存歷史交易記錄、策略源代碼、算法或策略的文字說明及其他相關資料,保存期限不少於20年。

這些公司認為,有關措施會增加成本,不利於數據安全。

原文標題Wall Street’s Ambitions in China Run Into a Rising Firewall

--聯合報導 Dingmin Zhang、Kiuyan Wong、Harry Wilson、Peter Eichenbaum.

(新增兩個小標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