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99.61
    -228.67 (-1.27%)
     
  • 國指

    6,382.27
    -88.59 (-1.37%)
     
  • 上證綜指

    2,949.93
    -7.63 (-0.26%)
     
  • 滬深300

    3,431.06
    -14.75 (-0.43%)
     
  • 美元

    7.8109
    +0.0016 (+0.02%)
     
  • 人民幣

    0.9296
    -0.0004 (-0.04%)
     
  • 道指

    39,308.00
    -23.90 (-0.06%)
     
  • 標普 500

    5,537.02
    +28.01 (+0.51%)
     
  • 納指

    18,188.30
    +159.54 (+0.88%)
     
  • 日圓

    0.0483
    +0.0001 (+0.29%)
     
  • 歐元

    8.4529
    +0.0111 (+0.13%)
     
  • 英鎊

    9.9860
    +0.0240 (+0.24%)
     
  • 紐約期油

    83.88
    0.00 (0.00%)
     
  • 金價

    2,371.60
    +2.20 (+0.09%)
     
  • Bitcoin

    55,185.39
    -2,573.99 (-4.46%)
     
  • CMC Crypto 200

    1,148.84
    -59.85 (-4.95%)
     

調查:痛症惡化死忍 66%市民拒求診

不少人對止痛治療欠足夠認知。(左起:吳苑彤、林女士、林自強醫生)
不少人對止痛治療欠足夠認知。(左起:吳苑彤、林女士、林自強醫生)

痛症問題容易困擾大眾生活,而新冠疫情也加劇痛症問題。醫健組織「藥劑連線」早前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論疫情前後,受訪者最受困擾的痛症部分均為肩、頸、膝頭及手腕關節。三成多患者表示,疫情期間有感痛楚加劇,最多人認為與身體機能下降有關,其次為與無法做運動及出現長新冠症狀有關,反映疫情的影響性。但調查亦顯示,逾六成多受訪者未有就痛症去求醫。有醫生則呼籲患者勿「死忍」,應盡快求醫,以及使用處方消炎止痛貼和口服藥控制。

該組織指,雖然受訪者均受痛症所困,但高達66%人士未有求醫,其中近八成人認為自行處理已足夠;多數受訪者均表示最常選用外用消炎止痛貼或藥膏處理痛症;亦只有少數受訪者須每天服食止痛藥。而即使在表明痛症加劇、痛症評分達6分或以上的受訪者中,每天服食止痛藥處理痛症的人士亦僅約10%,反映受訪者或未有積極處理痛症問題。

市民欠缺止痛治療認知

另外,七成受訪者表示,最擔心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出現抗藥性及依賴性,但藥劑師吳苑彤解釋,止痛藥並不會導致以上問題,市民有必要增加對止痛藥的認識,估計亦因此憂慮而影響受訪者選擇口服止痛藥紓緩痛症。除了口服藥,受訪者對止痛貼的認識亦不充足,七成半受訪者並不清楚止痛貼分為「需要處方」及「不需要處方」。吳解釋,本港止痛貼可分為需要處方的藥貼及毋須處方的藥貼,兩者有不同藥理作用及功效,惟受訪者對此並不認識,情況值得關注。

今年66歲的林女士約於兩至三年前,右膝出現劇痛,其後向普通科醫生求醫,被指屬關節炎,並獲處方消炎止痛藥。服藥後,林女士的痛症有所紓緩,但藥效過後,痛症又會重新出現,其後連左膝亦開始受痛症所困。痛症問題至今仍然反覆不定,近兩、三個月才稍為穩定。不過,由於害怕痛症發作,林女士不敢多作活動,亦會每天塗抹藥膏,希望減少痛症發作。對於痛症管理及止痛治療方法,她有意多作認識及了解,坦言對於不同藥物的種類及副作用並不清楚,亦不知道止痛貼可分為處方及非處方兩大類。在選擇痛症治療方面,為盡速紓緩痛症,她最重視治療的起效速度及效果,其次為安全性及副作用。

一線治療仍以藥物為先

藥劑連線認為,一線治療安排仍以藥物消炎止痛為先,除口服藥外,針對患處所需亦會處方消炎止痛貼,希望其直接到達患處的藥效能先有效控制炎症,改善患者的痛楚,另視乎患者需要,輔以針對性營養補充品。而待炎症控制穩定下來,就會安排針對患處而設計的物理治療,通過合適而持續的運動訓練,長遠改善痛症,推動患者中止痛症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