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089.93
    +17.03 (+0.09%)
     
  • 國指

    6,477.24
    +12.75 (+0.20%)
     
  • 上證綜指

    2,972.53
    +22.53 (+0.76%)
     
  • 道指

    39,112.16
    -299.05 (-0.76%)
     
  • 標普 500

    5,469.30
    +21.43 (+0.39%)
     
  • 納指

    17,717.65
    +220.84 (+1.26%)
     
  • Vix指數

    12.78
    -0.06 (-0.47%)
     
  • 富時100

    8,298.88
    +51.09 (+0.62%)
     
  • 紐約期油

    81.14
    +0.31 (+0.38%)
     
  • 金價

    2,327.90
    -2.90 (-0.12%)
     
  • 美元

    7.8086
    +0.0000 (+0.00%)
     
  • 人民幣

    0.9301
    +0.0005 (+0.05%)
     
  • 日圓

    0.0486
    -0.0001 (-0.21%)
     
  • 歐元

    8.3492
    -0.0161 (-0.19%)
     
  • Bitcoin

    61,521.00
    +700.14 (+1.15%)
     
  • CMC Crypto 200

    1,276.04
    -7.75 (-0.60%)
     

財經拆局|說不出口的理由|顏寶剛

財經拆局|說不出口的理由|顏寶剛
財經拆局|說不出口的理由|顏寶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初製定財政預算案時,其中一個核心思想是香港全年可以有「追趕式增長」,因此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於3.5-5.5%,同時將未來四年中期經濟預測由3%上調至3.7%,為回歸以來次高。

結果第一季經濟增長經修訂後只有2.9%,即使比預期好,但連全年預測下限亦未能達到,而最新公布預估數字,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只有1.5%,遠遜於市場預期增長3.5-4%。

簡單數學,上半年平均每季經濟增長僅有2.2%,換言之要達到陳茂波全年增長目標3.5- 5.5%,下半年平均每季經濟增長要達到4.8- 8.8%。可以作參考的是,過去十年香港的平均季度增長只有1.25%,請問這個「追趕式增長」有可能嗎?可以肯定的是,到八月公布修訂時候,政府將需要面對現實,下調全年增長預測。

陳茂波在周日的網誌上已經做了「預期管理」╴表明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GDP)預先估計數字,按年增長幅度可能較第一季稍為放緩。但說到放緩的理由時,他卻只懂歸咎外圍環境持續疲弱,以及受加息影響,令出口及固定投資受挫。

但現實你知我知佢自己都知,香港經濟第二季轉弱,現實理由只有一個:內地經濟沒有出現疫情後的「報復式增長」,反而第二季幾乎全面轉弱,民間投資首次出現負增長,更大鑊是進出口貿易全無起色,拖累以轉口功能為主的香港貿易遠差過預期,整體出口破紀錄連跌十四個月。有網友在我專頁留言提到,香港的物流運輸的確在轉弱,而最容易察覺係繁忙時段交通擠塞嘅情況,車龍比疫情前少左約三份一。

廣告

但內地經濟失速這個理由,官員夠膽講出口嗎?

按陳茂波在網誌提出,不單絲毫沒有提到內地經濟放緩的因素,反而只懂得一面倒唱好,稱上星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了當前內地的經濟形勢,並為下半年經濟工作做好部署,「有關措施將有力支持內地經濟今年有較快增長,對香港經濟不同環節都有幫助。」並形容這是一個正面因素。

過去財金官員經常掛在口邊的「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說好香港故事」的時候,明明擺在眼前危機卻視而不見(最少沒有告訴公眾),只懂一味重複「國家好,香港好」的謊言,顯然政治取向已經影響到日常財金政策的部署,這個才是香港當前最大危機。

我在今年二月底評論財政預算案時,發文【造靚條數?】,當時已提出錯估經濟增長代價可以好大:「當然,估計啫,唔比估錯咩?好像去年陳茂波做預算案時,本來就估計達2-3.5%,結果期間一再下調,但最終結果仍遠低於預期。

但這個錯估是有代價的,因為政府未來幾年開支及收入預測,都是按中期經濟增長預測做估算,換言之估計愈高,政府預算的收入,包括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甚至地價收入,都可以逐年提高。

換言之,未來四年財爺對經濟預測的假設,是可以重回97-07年的高增長年代,這是否天方夜譚?還是要刻意 「造靚條數?」」

今天大家都說香港復常之後,很多現象都已不再一樣,銅鑼灣尖沙咀這些鬧市在晚上九點已經水靜河飛,有統計今年第一季四大核心區、即尖沙咀、旺角、銅鑼灣及中環,合共錄得746間吉舖,空置率為10%,其中尖沙咀廣東道空置率冠絕全港,佔比高達32.8%。

現實是疫情過後,訪港旅客仍未回復疫情前一半水平,而且主要靠內地旅客為主,外國旅客反而只停留在每日大約二萬人左右的次數,完全看不到有復蘇的跡象。

更值得關注是香港利率有追加風險,上星期美國加息後,滙豐銀行率先上調最優惠利率(P)0.125厘後,多間大行同日跟隨,但有中小行加息幅度卻達到0.375厘,基於銀行拆息在半年結後仍然高企,銀行利率相信會續步追加與美息逾四厘的差距,連政府自己都承認「在金融狀況收緊下,整體投資開支錄得輕微下跌」,這對樓市及商業投資尤其不利。

陳茂波在網誌中說,「復甦的路程往往並不平坦,而是在起伏中前進,最重要是能繼續保持向上。」但整體經濟是否仍然仍能在改善的軌道上?恐怕官員連認清事實的判斷也沒有,政策只會不斷出現誤判,而當發現財政儲備已經跌穿警戒水平之時,向市民開刀提高不同稅項,也是短期內就會發生。

註: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Fortune Insight 聯乘 《華爾街日報》推出全新訂閱計劃「FI Prime Plus」,只需輸入優惠碼「FIP30free」,即可免費一個月暢讀《華爾街日報》全網內容和Fortune Insight大部份收費內容
按此訂閱: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wsj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