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41.78
    -170.85 (-0.94%)
     
  • 國指

    6,374.66
    -47.15 (-0.73%)
     
  • 上證綜指

    3,032.63
    +3.71 (+0.12%)
     
  • 滬深300

    3,541.53
    +15.40 (+0.44%)
     
  • 美元

    7.8106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84
    +0.0004 (+0.04%)
     
  • 道指

    38,589.16
    -57.94 (-0.15%)
     
  • 標普 500

    5,431.60
    -2.14 (-0.04%)
     
  • 納指

    17,688.88
    +21.32 (+0.12%)
     
  • 日圓

    0.0494
    -0.0001 (-0.22%)
     
  • 歐元

    8.3555
    -0.0313 (-0.37%)
     
  • 英鎊

    9.9060
    -0.0600 (-0.60%)
     
  • 紐約期油

    78.49
    -0.13 (-0.17%)
     
  • 金價

    2,348.40
    +30.40 (+1.31%)
     
  • Bitcoin

    66,345.11
    +165.36 (+0.25%)
     
  • CMC Crypto 200

    1,374.85
    -43.02 (-3.03%)
     

香港特首李家超將發表施政報告 放寬房地產稅和簽證限制料成為焦點

【彭博】— 香港特首李家超周三將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他對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復興的願景,其中可能包括放寬房地產稅和簽證限制的措施。

李家超將在立法會講話中尋求回應北京的呼籲,即香港應更好地發揮連接內地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橋梁作用。不過,李家超的任務艱巨。他需要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包括香港競爭力減弱,住房可負擔性邁向20多年來最差,以及多年來的嚴格防疫政策導致人才流失。

雖然香港已經大幅放鬆了防疫限制措施,但由於利率上升、全球通膨和俄烏戰爭帶來負面影響,今年香港經濟仍料出現2019年以來第三次萎縮。此外,香港財政赤字可能達到年初估算的三倍,因為收入減少,與防疫政策和經濟支持相關的支出上升。

以下是我們對李家超施政報告的展望:

吸引人才

李家超已經強調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性。他上周指出,為香港科技發展制定戰略計畫是一回事,但「擁有能夠執行和發展這些計畫的人才完全是另一回事。」

彭博新聞社上周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稱,港府正在考慮的舉措之一是讓香港公司更容易在13個優先行業僱用非本地人才,其中包括資產管理和金融科技。據悉企業在從中國內地或國外招聘之前,不再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來證明他們已經付出本地招聘的努力。

知情人士稱,正在討論的其他措施包括向一些高技能專業人士提供現金補貼,以及設立一個特定的政府部門來吸引和管理新引入的人才。《南華早報》報導,李家超可能宣布對從頂尖大學畢業的海外求職者提供兩年期簽證。

廣告

此外,李家超還可能推動借助大灣區計畫來吸引人才。根據香港電台報導,李家超最近表示,有信心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能夠互補互助,緊密合作。

房地產市場

根據彭博新聞社上周的報導,香港政府可能放寬對非居民購房者需要支付的15%印花稅規定,非居民就業者在香港居住一定年限後可能會獲得退還部分或全部稅款。

香港是全球最難以負擔的住房市場。李家超施政報告中的住房政策將備受關注。根據當地媒體香港01的報導,香港本地政黨經濟民生聯盟敦促港府在靠近郊野公園的地區開發更多公屋。

防疫政策

在經過兩年多的邊境管控後,香港已經放寬了一些最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對入境人士強制性酒店檢疫,但是仍然沒有完全重新開放的路線圖。

《南華早報》引述匿名消息人士報導稱,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可能不會為全面取消防疫限制設定一個確切的時間表,不過,隨著香港在11月開始舉辦金融峰會等國際活動,李家超將承諾會放鬆更多限制措施。據香港政府最新公報,從10月20日起,公眾場所聚集人數上限放寬至12人。

香港商界仍在推動全面重新開放,因為防疫措施導致人才流失。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基金管理公司將部分、全部區域和全球職位由香港轉至海外其他地區。香港勞動力人口也已降至近十年低點。

原文標題Hong Kong Visas, Property Set to Dominate Lee’s Policy Speech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