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963.68
    +425.87 (+2.30%)
     
  • 國指

    6,718.86
    +158.19 (+2.41%)
     
  • 上證綜指

    3,154.55
    +0.23 (+0.01%)
     
  • 滬深300

    3,666.28
    +1.72 (+0.05%)
     
  • 美元

    7.8139
    +0.0001 (+0.00%)
     
  • 人民幣

    0.9241
    +0.0007 (+0.08%)
     
  • 道指

    39,504.57
    +116.81 (+0.30%)
     
  • 標普 500

    5,230.52
    +16.44 (+0.32%)
     
  • 納指

    16,392.92
    +46.66 (+0.29%)
     
  • 日圓

    0.0499
    -0.0001 (-0.14%)
     
  • 歐元

    8.4225
    -0.0012 (-0.01%)
     
  • 英鎊

    9.786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79.69
    +0.43 (+0.54%)
     
  • 金價

    2,376.30
    +36.00 (+1.54%)
     
  • Bitcoin

    62,844.39
    +1,495.09 (+2.44%)
     
  • CMC Crypto 200

    1,303.55
    -54.45 (-4.01%)
     

胡‧說樓市|跌市中,影響樓市的短期因素

二手蝕讓潮擴大,大家關注樓價是否繼續失守。對於過去鐵價不二的業主,是否要讓步減價,以至蝕讓賣樓,眼前要考慮什麼因素? 我們把幾個影響樓市的短期因素歸納出來,跟大家一起討論。

上集,我們盤點十大屋苑的摸頂成交時,曾經提及一個因素,就是租值。租值有沒有失守,是衡量樓價承托力的重要指標。最起碼,我們知道業主在跌市時,退守把物業放租,大約收到多少預期回報,從而衡量是否值得守下去;也側面讓業主評估,準買家在租買之間會如何抉擇。過去本港樓價節節向上,某程度也因為租金持續攀升,環環緊扣成為樓市推動力。

這個反映購買力的指標,固然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隨著政經局勢轉變,本港近年湧現移民潮,導致急讓的移民沽盤上升,大家鬥快出貨,沽盤形成跌價壓力之外,更重要是購買力的自然消耗。未有移民潮前,業主賣樓後總有自住需求。姑勿論是看淡後市先落車,租樓靜候入市時機;或者覺得是時候升格換大單位,購買力仍舊存在;但移民潮出現後,業主賣樓後便離開香港,購買力從此消失。

情況是否令人擔心呢? 政府說,本港人口減少未必完全跟移民有關,但香港人口729萬,卻是實在的按年減少12萬人。持單程證移入的本港人口18,300,移出香港的人口卻高達113,200。相減之下,過去一年淨移出人口約95,000人。如果我們以本港私樓家庭,平均每戶住2.5人推算,這裡涉及3.8萬個家庭。需知道,過去五年的平均按年二手私樓吸納量4.73萬宗,如果每個家庭購買一個單位,也等於流失了80%購買力。

廣告

留下來的人要考慮置業,卻遇上另一難題。因為亦步亦趨的加息周期,不單加重置業成本,壓力測試沒有放寬下,準買家的入息要求增加,即使他們有意欲買樓,卻也無能為力。在2022年9月22日,大型銀行包括滙豐、中銀、恒生等,均把最優惠利率上調0.125厘,最新樓按息率上升至2.875厘,表面上令供款及入息要求增加,因為未加息前,銀行普遍能批出2.5厘。不過,金管局翌日卻把壓測要求,由原來模擬加三厘放寬至只加兩厘。

假設以100萬元貸款額為例,加息前買家月供3,951元,但加息後卻增至4,149元,但因金管局同步放寬壓力測試,之前月入要有9,463元才可過關,現在月入則減少至8,820元。簡單而言,每100萬元貸款額入息要求比從前少643元。

跌市下,市場開始吹風,政府在十月的《施政報告》,會有針對樓市政策出場。「政策風險」四個字很籠統,是好是壞,會否加劇樓價跌勢,前提要視乎政府作出哪個層面的調控。如果政府只繼續從增加供應著手,相關措施於早幾屆政府已經有著墨,卻不見得有任何成效;但如果政府選擇減辣呢? 這亦未必一定利好市場,因為這可被解讀為樓市很差,否則政府不會出手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