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9,553.61
    +177.08 (+0.91%)
     
  • 國指

    6,934.70
    +63.32 (+0.92%)
     
  • 上證綜指

    3,154.03
    +31.63 (+1.01%)
     
  • 滬深300

    3,677.97
    +37.61 (+1.03%)
     
  • 美元

    7.8021
    +0.0014 (+0.02%)
     
  • 人民幣

    0.9253
    +0.0005 (+0.05%)
     
  • 道指

    40,003.59
    +134.21 (+0.34%)
     
  • 標普 500

    5,303.27
    +6.17 (+0.12%)
     
  • 納指

    16,685.97
    -12.35 (-0.07%)
     
  • 日圓

    0.0499
    -0.0001 (-0.18%)
     
  • 歐元

    8.4777
    +0.0009 (+0.01%)
     
  • 英鎊

    9.9080
    +0.0260 (+0.26%)
     
  • 紐約期油

    80.00
    +0.77 (+0.97%)
     
  • 金價

    2,419.80
    +34.30 (+1.44%)
     
  • Bitcoin

    66,872.94
    +896.12 (+1.36%)
     
  • CMC Crypto 200

    1,369.80
    -4.04 (-0.29%)
     

中国国际收支口径外商直接投资去年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

【彭博】-- 去年外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幅为199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凸显出在中国寻求更多海外投资以提振经济之际面临的挑战。

国家外汇管理局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资负债增加330亿美元,比2022年低了82%。这个指标衡量的是新增外商投资,下降至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数据体现了新冠疫情封控和复苏疲弱的影响。这个投资指标在去年第三季度下降,为1998年以来首次下降。虽然在最后一个季度有所恢复,并重返增长,但当季175亿美元的新增资金仍比2022年同期低三分之一。

在经济学家看来,外汇局数据衡量净流量,可以反映外资企业的盈利趋势及其在华业务规模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下降6.7%。

商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至三年来最低水平。经济学家表示,商务部数据不包括现有外资公司的利润再投资,且波动性低于外汇局数据。

推荐阅读:尽管去年官宣“投资中国年” 中国新增外商投资降至三年低点

数据持续疲软凸显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其他地方利率上升,外资公司不肯将资金投入中国。

因为发达经济体一直在加息,而北京则在降息以刺激经济,这使得跨国公司将现金存放在海外而非中国越来越有吸引力。最近一项针对在华日本企业的调查显示,去年大多数在华日本企业投资金额降低或维持不变,多数日本企业并不看好2024年前景。

廣告

中国政府在疫情过后让海外公司回归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要成功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日本公司去年的新增投资净额创下至少十年来最低水平,日本新增海外投资中只有2.2%流向了中国大陆。据日本政府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这一数字低于流入越南或印度的资金,仅相当于流入澳大利亚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

台湾公司也变得更不愿意在大陆增加业务,台湾政府上个月数据显示,去年新投资为2001年以来最低水平。台湾企业历来是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的大户,但自2010年达到顶峰以来,持续削减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新资本支出。

韩国企业去年也大幅削减对中国的投资,2023年前9个月的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91%,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过也有一些亮点。德国经济研究所基于德国央行数据的报告显示,德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去年创下纪录新高,达到近120亿欧元(130亿美元)。

这表明了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扩张的愿望,尽管欧盟出于安全考虑加强了对这些投资的审查。上述报告显示,对华投资在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2023年升至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

原文标题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 Slumps to 30 Year Low (1)

(新增日本台湾韩国公司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