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全國疫情風險首降至「低」級別
《韓聯社》報道,南韓上周全國新冠疫情風險降至「低」級別,是首都圈和非首都圈地區的疫情風險自去年11月相關評級標準制定以來首次同時被評為次低級。
南韓上周新增確診病例18.1萬宗,較3月第三周以來連續九周保持下跌趨勢,並較上周減少27.9%。 南韓政府表示,隨著國際航線的分階段恢復,人員流動增加,新冠變種病毒的輸入風險加大,已加強監測高風險人群和輸入性個案。
(ha/w)~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彭博】-- 世界轉向更高通膨狀態的風險正在上升,迫使央行行長們撕毀過去20年的劇本。這是聯儲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和歐洲的央行行長們周三傳遞出的重要信息。他們就如何應對持續的物價壓力和成長放緩展開了討論。「我認為我們不會回到低通膨環境,」歐洲央行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的歐洲央行年度論壇上表示。「疫情以及我們現在所面臨巨大地緣政治衝擊釋放出的力量,將改變我們所處的形勢和格局,」她在彭博電視的Francine Lacqua主持的90分鐘小組討論中說。她和鮑威爾以及英國央行行長貝利的講話意味著貨幣政策實踐可能出現劇變。多年來,央行行長們面臨的主要敵人一直是通膨率過低,迫使他們在經濟衰退和復甦乏力之際採取了近零利率和大規模購買債券的行動來提振經濟。如今,他們的共同敵人是飆升的價格壓力。隨著被疫情擾亂的供應鏈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物價壓力會轉瞬即逝的預期落空,美國的通膨率已經飆升至40年高點,迫使央行行長們踩下了剎車:聯儲會本月加息75個基點,為1994年以來的最大加息幅度,並暗示可能會在7月份採取同樣的措施。對於鮑威爾和他的同事來說,潛在通膨率可能進一步上升並脫離聯儲會 2%
【彭博】-- 大量中資房地產開發商今年在債券兌付上「棄外保內」,然而多次和違約擦肩而過的境內信用債市場並非如表面般風平浪靜。相較境外地產債今年已創下的紀錄最大違約規模,眾多境內地產債以展期方式來避免違約;根據高盛此前報告,今年截止5月底已有11家地產商的488億元人民幣債券出現展期;遠高於彭博匯總的今年289億元的在岸債券違約量。但是基本面並未見明顯改善下,近期「以時間換空間」的展期方案開始「一展再展」,兌付計畫亦趨於惡化,風險不斷積累令投資者信心逐漸受挫。最新融創中國表示,旗下一只已展期的境內債支付存在不確定性,並擬調降未來兩期的本金支付比例;此前世茂股份提議將「20世茂G2」債券的的本金兌付延期兩年,明顯長於此前大多為一年的展期期限,並且方案中不包含任何首付款項,連利息也計畫在到期後的半年內平分6次付清。「修改到期日對於公司的償債問題是治標不治本的,」聯博集團亞太區固定收益聯合主管Jenny Zeng表示,如果不能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去還本付息,或者資產負債表仍然捉襟見肘,還是有可能會面臨再度展期。 私募基金北京柏治投資總經理李根也指出,除了銷售回款以外,此前市場也寄希望房企通過資產出
人民銀行今日(30日)進行800億元人民幣(下同)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持平於2.1%。 今日有100億元逆回購到期,單日淨投放700億元。
先施錶行(00444.HK)公布,截至今年3月31日止財政年度持續經營業務之收益按年增加9.1%至1.49億元,持續經營業務虧損收窄25.1%至1.57億元,主要由於集團於內地之投資物業之公平值變動虧損減少所致。持續經營業務每股虧損2.59仙,不派末期息。
港交所5月9日實施衍生產品假期交易,所有交易所MSCI期貨及期權合約成為首批納入產品。 港交所聯席營運總監及市場聯席主管姚嘉仁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剛過去兩個假期交易日,市場非常平穩,對整體市場參與度及穩健性非常滿意,並將繼續觀察情況。他又說,現時未有考慮或安排將恒指期貨及期權納入假期交易。 港交所去年10月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姚嘉仁表示,每月日均成交約1、2萬張,近月未平倉合約維持約10多億美元,形容已屬於「犀利」的份額,又指並非要與其他交易合約作對比,反而關注如何擴容,提供更大流動性給市場管理風險,從這兩個角度,他非常滿意現時進展。 他說現時在交易所上市的期貨及期權合共超過200隻,對比港交所剛上市時,只有不足30隻,指出過去20多年發展得很快,有條件繼續進一步推動香港作為風險管理中心。 港交所現時大部分衍生產品的交易時間至凌晨3時,將研究延長交易時間。被問到是否想再進一步延至24小時交易,姚嘉仁說並非長就好,要考慮是否合適,而流動性是一個重要考慮,將與業界一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