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1 分鐘
  • 恒指

    17,733.82
    +17.35 (+0.10%)
     
  • 國指

    6,335.87
    +11.82 (+0.19%)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79
    -0.0009 (-0.01%)
     
  • 人民幣

    0.9301
    -0.0002 (-0.02%)
     
  • 道指

    39,164.06
    +36.26 (+0.09%)
     
  • 標普 500

    5,482.87
    +4.97 (+0.09%)
     
  • 納指

    17,858.68
    +53.53 (+0.30%)
     
  • 日圓

    0.0483
    -0.0001 (-0.10%)
     
  • 歐元

    8.3512
    -0.0066 (-0.08%)
     
  • 英鎊

    9.867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82.44
    +0.70 (+0.86%)
     
  • 金價

    2,337.90
    +1.30 (+0.06%)
     
  • Bitcoin

    61,282.52
    +504.61 (+0.83%)
     
  • CMC Crypto 200

    1,276.13
    -7.70 (-0.60%)
     

名家筆陣:內地晶片業有危亦有機

內地自2005年起已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
內地自2005年起已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

晶片被部分經濟學家比喻為「新石油」,當全球的電動車、手機及各式電子消費品都爭相購買晶片,各種製程的晶片都出現了供應短缺的現象,晶片甚至已成為重要的國際地緣政治戰略資源及籌碼。

美決心遏制華科技發展

今年以來,為了限制中國的科技與軍事發展,美國加快了在晶片發展方面對華的多重制裁,包括發起「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成員包括美國、日本、南韓及台灣、通過《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等。近日美方更宣布,持有美國護照、綠卡及居留權的公民,未經許可不得協助內地的晶片公司研發或生產半導體。消息一出,內地晶片製造企業的股價即下跌,而對內地晶片產業的擔憂亦由此發酵。

同時,中國內部的半導體產業出現了不小的波動。俗稱「大基金」、專門投資半導體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其總裁丁文武、旗下華芯投資前總裁路軍、深圳鴻泰基金合夥人王文忠都接受了貪腐調查,甚至連工信部部長肖亞慶亦受牽連。

面對內憂外患的緊迫,卻認為內地的晶片產業雖然短期內或會面對不穩定因素,但目前正處於「有危自有機」的關鍵轉捩點。首先,肅清貪腐現象無論對各行各業來說,都能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半導體產業亦不例外。

強大需求驅動技術突破

其次,內地自2005年起就已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強力的需求讓國家及業界無後顧之憂地投產,亦提高了技術突破的機率。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內地的半導體研發曾經發展出完整的產業鏈,與當時全世界的晶片技術水平僅有5年內的差距,及後因種種因素,讓內地產業得到的資金支持有限而發展受阻,且由於晶片進口並不受阻,使中下游廠商傾向於使用更為廉價、穩定的進口半導體,致使內地晶片業缺少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當美國與其盟友紛紛限制對華出口晶片,卻讓內地政府及企業不得不正視晶片自主的重要性。僅5年前,內地在全球晶片市場的銷售額佔比還只有3.8%,而到2020年,內地自主生產銷售的晶片在全球的佔比就上升至9%左右;而去年內地的晶片自給率為16.7%。內地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外媒公布了過去一年中增長最快的20間晶片產業公司,其中19家為內地公司,比2021年6月的入榜名單大增1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