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6.47
    -373.46 (-2.06%)
     
  • 國指

    6,324.05
    -153.19 (-2.37%)
     
  • 上證綜指

    2,945.85
    -26.67 (-0.90%)
     
  • 道指

    39,167.68
    +39.88 (+0.10%)
     
  • 標普 500

    5,476.61
    -1.29 (-0.02%)
     
  • 納指

    17,821.90
    +16.75 (+0.09%)
     
  • Vix指數

    12.48
    -0.07 (-0.56%)
     
  • 富時100

    8,203.71
    -21.62 (-0.26%)
     
  • 紐約期油

    81.80
    +0.90 (+1.11%)
     
  • 金價

    2,339.40
    +26.20 (+1.13%)
     
  • 美元

    7.8085
    -0.0005 (-0.01%)
     
  • 人民幣

    0.9303
    +0.0003 (+0.03%)
     
  • 日圓

    0.0484
    +0.0001 (+0.10%)
     
  • 歐元

    8.3612
    +0.0229 (+0.27%)
     
  • Bitcoin

    61,696.27
    +103.83 (+0.17%)
     
  • CMC Crypto 200

    1,285.99
    +19.84 (+1.57%)
     

名家筆陣:日資產負債表衰退堪借鑑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經濟長期陷入停滯。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經濟長期陷入停滯。

最近有不少投資者在討論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擔心中國經濟會出現類似情況。但究竟甚麼是資產負債表衰退?本文會為大家解釋其來龍去脈。

「廣場協議」埋下禍患

故事要從美匯指數(以貿易加權計算)由1980至1985年升值近80%開始。雖然一般看法認為美國聯儲局加息對抗通脹,導致美國息差跟其他工業國家擴闊,因而引致資金流入,造成美元升值。但也有經濟學家指出,就算把所有經濟變數都放進模型中,也解釋不了5年間80%的升幅。無論如何,美元大幅升值令出口商叫苦連天;入口貨物用美元計價後則顯得非常便宜,美國因此出現龐大貿易逆差。

美國政府為了減輕因美元升值而引發的經濟壓力,終於在1985年9月底召開包括法、英、德、日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酒店舉行會議,結果一致同意需要有系統地幫助美元貶值。

雖然日本同意了幫助美元貶值,但日本政府同時也擔心日圓升值會影響出口,繼而打擊經濟。有見及此,日本央行決定減息來刺激消費需求,希望抵銷日圓升值的影響,但減息卻同時刺激了資產價格上升。

不斷加息戳破樓市泡沫

日本政府在80年代中開始減息,但要到1987年中才覺得房價過熱,希望透過加息去控制。日本銀行隔夜拆息利率也慢慢從1987年中的3.3厘,升到1991年3月的8.3厘,不斷的加息刺穿了樓市泡沫。問題是經過之前40多年不斷的經濟增長和房價上升,特別是1985至1991年之間的急升,令到不少公司和銀行已經認定樓價會有升冇跌。銀行放心貸出用房產做抵押的貸款,公司也覺得投資房產是穩賺的,所以公司貸款中都有不少和房地產有關。

當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跌,加上日圓匯價比數年前上升不少,使不少日本公司覺得生意難做。如果公司在好年時所累積下來的債務沒減少,隨時都有破產的危機。日本公司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在1990年達到139%,遠比美、法、德、英的63%、96%、60%和58%來得高。

債務和經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當公司和個人用增加的借貸來投資和消費時,對經濟自然產生刺激作用,但當兩者同時把還債作為首要任務時,可用來投資和消費的資金定會減少,拖累經濟增長。日本人均GDP從1992至2012年的20年間一直在400萬日圓左右徘徊,基本上沒有甚麼增長。如果不是政府透過不斷增加借貸來增加投資,2012年的日本人均GDP甚至可能低於1992年。

專注償債拖累經濟下行

當樓價和經濟下行時,受影響的不但是公司和個人。如果樓價下跌幅度過大,而到達資不抵債的水平時,銀行也會開始受壞帳連累,而變得更加小心,對貸出款項更加保守,最終導致整個經濟體系資金流減慢,令經濟更加惡化。

由此可見,以上描述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可總結為兩點:第一,不論甚麼原因,只要個人和公司把還債變成首要任務時,經濟便有下行風險;第二,如同時間銀行體系變得保守,減少貸款,經濟下行便有機會形成惡性循環。從日本的例子可以看到,在此情況下,如要重新把經濟喚醒,難度不低。雖然日本銀行隔夜拆息利率在1995年已經跌至0.5厘,但基本上對經濟一點幫助都沒有。直至2012年安倍晉三上任,推出其刺激經濟「三支箭」政策後,經濟才看到有點起色。

更加複雜的是,日本還有其他結構性經濟問題需要面對,人口老化便是其中之一。日本企業在戰後建立的終身僱用制,減少新人向上爬的機會,令企業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思想的刺激。

在80年代,日本的消費電子產品常常令人喜出望外,但在過去20年,與周邊國家日新月異的產品相比,日本製造變得有點乏善可陳。至於中國情況如何,留待以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