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63.03
    +16.12 (+0.09%)
     
  • 國指

    6,273.75
    -9.11 (-0.14%)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206
    -0.0039 (-0.05%)
     
  • 人民幣

    0.9254
    +0.0018 (+0.19%)
     
  • 道指

    38,052.47
    -333.62 (-0.87%)
     
  • 標普 500

    5,077.13
    -39.04 (-0.76%)
     
  • 納指

    15,840.91
    -142.18 (-0.89%)
     
  • 日圓

    0.0494
    -0.0004 (-0.82%)
     
  • 歐元

    8.3560
    -0.0321 (-0.38%)
     
  • 英鎊

    9.7820
    -0.0460 (-0.47%)
     
  • 紐約期油

    81.78
    -0.85 (-1.03%)
     
  • 金價

    2,306.80
    -50.90 (-2.16%)
     
  • Bitcoin

    62,955.66
    -677.18 (-1.06%)
     
  • CMC Crypto 200

    1,295.60
    -43.46 (-3.25%)
     

嘉湖山莊勢將跌穿「天水圍師奶價」?

Housing of Tin Shui Wai, Hong Kong
Housing of Tin Shui Wai, Hong Kong (CHUNYIP WONG via Getty Images)

天水圍嘉湖山莊三房成交價已跌至450萬元,呎價低見8200元。2016年頭有天水圍師奶接受傳媒街坊豪言自住買嘉湖不會死錯人,究竟在樓價高效調整下,嘉湖呎價會否跌穿這名師奶的信心關口?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嘉湖呎價恍如樓市「Big Mac指數」

嘉湖山莊屬於藍籌屋苑,屋苑位處新界天水圍,物業叫價較市區藍籌屋苑親民,多年來是上車客熱門之選。由於嘉湖山莊出名實惠,身價變動恍如樓市的「Big Mac指數」,當嘉湖山莊兩房入場費都大幅拋離一般上車客的負擔能力時,即反映樓市確實離地,假如嘉湖山莊跌至符合一般上車客預算,樓市似乎就較有機會觸底。

嘉湖山莊三房成交價低見450萬元,是否已經夠平?這時候就要回帶2016年電視台在天水圍進行街訪,問到一名半個月前兒子買入嘉湖樂湖居兩房單位的師奶,她霸氣地回應嘉湖山莊兩房290萬元是最低價,兒子330萬上車算是買貴40萬,但自住兼銀行估到價便沒有問題,強調銀行「不會死錯人」,更直言「嗰啲咁嘅專家,食X啦。」

師奶霸氣回應當然得到網民熱烈討論,之後數年樓價持續攀升,到去年中嘉湖山莊平均呎價仍企穩近1.2萬元,相對2016年初平均呎價6800元,師奶當日支持兒子上車明顯錄得可觀回報。

即使嘉湖三房成交呎價插至8200元,2016年初平均呎價尚有水位。而且該三房單位是位置略為隔涉的景湖居7座極低層,樓齡達27年,加上單位本身無裝修,故放盤多時都未發市,最終業主唯有劈價至450萬才獲上車客承接。同期麗湖居10座中層兩房,成交價仍達477萬元,呎價10792元,守住萬元水位。故此嘉湖平均呎價是否已跌至八千多元,尚要一段時間觀望。

相對濕地公園周邊新盤,嘉湖山莊仍是上車親民之選。
相對濕地公園周邊新盤,嘉湖山莊仍是上車親民之選。 (CHUNYIP WONG via Getty Images)

不過現時樓市受加息、經濟放緩及移民潮三重夾擊,樓市市底較2016年已大不同。即使特首公布專才在港置業印花稅大幅減辣,傳統上嘉湖只是外籍人士租樓熱門選擇,嘉湖未必受惠新政策。在缺乏承接力情況下,該名師奶兒子購入、樓齡達31年樂湖兩房單位,未來跌穿330萬元上車價亦非不可能。當然師奶兒子上車成本仍算平,不急於甩手套現繼續自住心理壓力不大,又或以師奶的精明眼,年前已提醒兒子賣樓套現租樓住,現時正手握籌碼物色再上車目標呢。

延伸閱讀:嘉湖山莊揀樓攻略 上車聖地/超巨型綠化空間/遠眺米埔后海灣

是日精選:

第一位:嘉湖山莊勢將跌穿「天水圍師奶價」?

第二位:G2000前經營另一品牌?田北辰的二三事

第三位:美股風暴未散下避險獲利策略

第四位: 栢麗購物大道曾變「金行大道」 轉型能否大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