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195.84
    -135.38 (-0.78%)
     
  • 國指

    5,882.68
    -66.50 (-1.12%)
     
  • 上證綜指

    3,110.48
    +3.16 (+0.10%)
     
  • 道指

    33,002.38
    -430.97 (-1.29%)
     
  • 標普 500

    4,229.45
    -58.94 (-1.37%)
     
  • 納指

    13,059.47
    -248.31 (-1.87%)
     
  • Vix指數

    20.12
    +0.34 (+1.72%)
     
  • 富時100

    7,469.47
    -0.69 (-0.01%)
     
  • 紐約期油

    88.75
    -0.48 (-0.54%)
     
  • 金價

    1,838.70
    -2.80 (-0.15%)
     
  • 美元

    7.8309
    -0.0010 (-0.01%)
     
  • 人民幣

    0.9314
    -0.0003 (-0.03%)
     
  • 日圓

    0.0523
    -0.0000 (-0.02%)
     
  • 歐元

    8.2154
    +0.0207 (+0.25%)
     
  • Bitcoin

    27,544.01
    -66.73 (-0.24%)
     
  • CMC Crypto 200

    587.05
    -2.93 (-0.50%)
     

小米首季轉賺42億 收入減

小米表示,去庫存問題已在首季基本解決。
小米表示,去庫存問題已在首季基本解決。

環球經濟下行、手機需求疲弱等多重挑戰下,小米集團(01810)今年首季按年仍能虧轉盈,賺42.0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經調整淨利潤亦勝市場預期,錄32.33億元,按年及按季分別升13.1%及1.21倍,其中包含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11億元。集團總裁盧偉冰指出,「規模與利潤並重」的策略初見成效,利潤及收入表現均遠超公司預期。

整體存貨額426億 9季最低

季內,小米錄得收入594.77億元,按年及按季跌18.91%及9.94%,仍勝市場預期。全球首季智能手機出貨量收縮,小米出貨量按年減少21.1%至3,040萬部,拖累手機業務收入按年及按季跌23.55%及4.6%,至349.84億元;手機平均售價亦下跌,由去年同期的1,188.5元跌至1,151.6元,主要是海外市場去存貨。整體存貨金額為426億元,按年下降24.1%,為近9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盧偉冰表示,去庫存問題已在首季基本解決,目前處於健康水平,在供應鏈逐步修復下,有利成本。產品備貨則會按不同期間、市場需求及產品,有不同的備貨策略。

小米首季毛利率按年上升2.2個百分點至19.5%,創新高;智能手機毛利率為11.2%,按年增加1.3個百分點。首席財務官林世偉解釋,公司季內持續完善產品結構、規模效應帶來的利好,並預告未來中高端產品比例會更高。

季內,小米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錄得168.33億元,按年減少13.57%;互聯網服務收入微跌1.18%至70.28億元。

料今年AI研發投資逾200億

近期人工智能(AI)成為科技必爭之地,小米於4月成立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預期今年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將超過200億元。盧偉冰指,現時AI團隊逾1,200人,且在投入階段,強調公司會「積極擁抱大模型」,惟不會只做通用大模型,反而着重與業務深度協同,利用AI技術提升內部工作效率、增強產品智能化等,舉例指,小愛同學與產品結合。

他提到,造車仍按照原計劃進行,進展略超預期,重申今年會按原定時間進行冬測及夏測。另外,公司在自研晶片的投入決心不會改變,「將堅定不移投資晶片」,在投資的同時也需要充分認識到晶片自研的難度、長期性、複雜性,並要循產業的規律發展,而自研晶片是為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並已做好「持久戰準備」。

小米昨日公布業績前股價跌3.34%,收市報10.4港元,為去年12月以來低位,成交6.18億港元。

小米首季業績摘要
小米首季業績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