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6 小時 20 分鐘 開市
  • 恒指

    17,716.47
    -373.46 (-2.06%)
     
  • 國指

    6,324.05
    -153.19 (-2.37%)
     
  • 上證綜指

    2,945.85
    -26.67 (-0.90%)
     
  • 道指

    39,104.81
    -22.99 (-0.06%)
     
  • 標普 500

    5,475.87
    -2.03 (-0.04%)
     
  • 納指

    17,854.24
    +49.08 (+0.28%)
     
  • Vix指數

    12.45
    -0.10 (-0.80%)
     
  • 富時100

    8,179.68
    -45.65 (-0.55%)
     
  • 紐約期油

    81.81
    +0.91 (+1.12%)
     
  • 金價

    2,337.20
    +24.00 (+1.04%)
     
  • 美元

    7.8085
    -0.0005 (-0.01%)
     
  • 人民幣

    0.9303
    +0.0003 (+0.03%)
     
  • 日圓

    0.0483
    +0.0000 (+0.02%)
     
  • 歐元

    8.3602
    +0.0219 (+0.26%)
     
  • Bitcoin

    61,609.29
    +824.01 (+1.36%)
     
  • CMC Crypto 200

    1,285.75
    +19.60 (+1.55%)
     

恒指需守50天綫兼反思美國高通脹

恒指需守50天綫兼反思美國高通脹

昨日 (6月22日) 港股交易時段美股期貨下挫,截至香港時間下午4:00,道指期貨下跌487點 (30,525 → 30,038點),跌幅近1.60%,納期更跌逾2.04%,拖累港股以全日低位收市,報21,008點,下跌551點,跌幅超過2.55%,為6月14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亦令三累升止步。或許見道期僅跌近1.60%,而恒指卻跌逾2.55%,令人感到詫異;但可留意於6月16至20日恒指累升近3.43%,道期僅升1.87%,所以計及上述跌幅後,道期淨升0.20%,恒指仍見淨升0.78%。既然港股升勢無被全然消化,證明升勢未被破壞,後市亦不用看得太淡。

恒生指數 (^HSI) 報價資訊

五十天線仍屬支持位

留意自5月30日至今,除了6月16日,有十六個交易日收高於21,000點,反映屬心理關口以外,就技術走勢而論也具不俗的參考性。誠如6月20日發佈市評文章於末部表示,倘若本週恒指見連續兩天收低於21,000點,便不能對後市掉以輕心,屆時50天移動平均線由支持位變為阻力位機會大。

如今已過三個交易日,21,000點繼續守住,故此依然可維持50天線為支持位的看法不變。然而,昨日收報21,008點,較50天線處於20,830點只高不足180點,意味著恒指若今日 (6月23日) 再跌,既要失守21,000點,亦應有跌破50天線收市的心理準備。

聽證會前夕股市受壓

故此現有兩個明顯關注位置,先是21,000點,後是50天線;觀乎6月21和22日大市成交金額分別約1,194億和1,269億港元,均為1,300億元以下,只要在跌市時成交額仍保持此狀態,預期恒指也不會出現連續兩天收低於21,000點,於外圍沒受負面消息而急跌,筆者看不論到21,000點或是50天線,仍屬較強支持位。

廣告

事實上,昨日美期絕非無故下挫,市場關注香港時間6月22和23日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美國國會聽證會論言,對貨幣政策下半年最新看法,畢竟繼上周四宣佈加息3/4厘,為1994年11月以來最大規模。

美國高通脹早有伏筆

倘若此舉亦未能壓止通脹,市場擔心聯儲局再無計可施。當然,聯儲局於上周五已表示將「無條件」遏制通脹;但面對自1981年1月以來的新高通脹,事隔超過四十年零五個,短期要解決此問題談何容易呢?

平心而論,若非在上位的去年初在國會提出美國的重建美好未來方案 (Build Back Better Plan),原本提案為預算高達7萬億美元的未來經濟和基礎設施一籃子計劃,其中救助新冠疫情中的受打擊國民,同時支持疫苗和防護服等醫療資源,於同年3月11日全額獲批,令CPI由2021年2月的1.7%激增至3月的2.6%,增幅高近五成三。

其後到10月為6.2% (於2021年11月10日公佈),又較2.6%累增逾1.38倍,當時高通脹經已出現,只是在上位的視若無睹。於公佈去年10月CPI後五日 (11月15日),1.2億美元的基建投資法案,亦獲得通過,促使之後三個月的通脹續升,分別是6.8%、7.0%和7.5%,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短短一年,美國CPI由2021年1月的1.4%,增至2022年1月的7.5%,累升逾4.35倍。

當鮑威爾受千夫所指加息速度慢之際,誰又會細想2021年11月才通過基建投資法案,若12月或今年1月就宣佈加息,便是「硬碰」剛通過的刺激經濟措施,所以今年3月開始加息何慢之有呢?試問又有誰在首次加息就是1/2厘或3/4厘,而不是1/4厘測試市場反應呢?而今年3至6月僅三次議息,經已見分別是1/4厘、1/2厘和3/4厘層層遞進,鮑威爾仍被不止一名歷任財長指責不稱職,那麼為何在上位的,卻絲毫無受指責呢?

作者:聶振邦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