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99.61
    -228.67 (-1.27%)
     
  • 國指

    6,382.27
    -88.59 (-1.37%)
     
  • 上證綜指

    2,949.93
    -7.63 (-0.26%)
     
  • 滬深300

    3,431.06
    -14.75 (-0.43%)
     
  • 美元

    7.8129
    +0.0036 (+0.05%)
     
  • 人民幣

    0.9297
    -0.0003 (-0.03%)
     
  • 道指

    39,375.87
    +67.87 (+0.17%)
     
  • 標普 500

    5,567.19
    +30.17 (+0.54%)
     
  • 納指

    18,352.76
    +164.46 (+0.90%)
     
  • 日圓

    0.0483
    +0.0002 (+0.35%)
     
  • 歐元

    8.4651
    +0.0233 (+0.28%)
     
  • 英鎊

    10.0060
    +0.0440 (+0.44%)
     
  • 紐約期油

    83.44
    -0.44 (-0.52%)
     
  • 金價

    2,399.80
    +30.40 (+1.28%)
     
  • Bitcoin

    56,369.70
    +1,608.22 (+2.94%)
     
  • CMC Crypto 200

    1,172.61
    -36.08 (-2.99%)
     

通脹正放緩 美國人卻切身體會到物價上漲之痛

【彭博】— 儘管有關美國通脹正在降溫的言論不絕於耳,但就切身感受而言,物價並沒有下降。這是因為多數物品並沒有變得便宜。

通脹以變化率的方式呈現。確實,物價實際上正在以更慢的速度成長——即通脹正在放緩。但對普通美國人來說,他們的切身體會是一切都比過去更為昂貴,且在出現全面通貨緊縮之前,情況不會改變。

消費者價格指數反映了整體通脹率,而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發布的另一份有關平均價格數據的報告反映了美國人實際支付的金額。它主要僅覆蓋食品和飲料類別,而CPI則顯示了整個經濟中各種商品和服務的通膨率。

BLS的價格數據顯示,牛絞肉和薯片等基本物品如今的平均價格高於新冠疫情前水平。汽油價格再次上漲,電費和其他各種日常必需品的成本仍然很高。

定於周四發布的最新CPI數據預計將顯示消費者價格7月同比成長3.3%,略高於上個月,但仍接近兩年來的最低增速。通膨率於去年6月達到9.1%的峰值,為四十年來最高。

CPI數據顯示雜貨價格在過去四個月中的三個月已經下跌,但在連續兩年上漲後,這幾乎不足以產生顯著影響。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開始以來,國內食品成本上漲逾23%。

問題在於,工資成長基本上沒有並駕齊驅。薪水成長在最近幾個月才剛剛開始超過通膨,但在此之前,美國人實際上已連續兩年經歷了購買力下降。

「人們到雜貨店時抱怨一切都太貴了。我就是其中的一員,」BMO Capital Markets高級經濟學家Jennifer Lee表示,「你願意購買僅僅是因為你不得不吃飯。」

廣告

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美國人對自己的財務狀況相當沮喪,這也拖累了信心指標。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2020年2月為101,而在2022年6月通膨達峰時,信心指數跌至該水平的一半,創紀錄低點。

此後該指數已反彈至71.6,但仍遠低於更長期的平均水平。

通脹也一直是拜登任期內持續面臨的問題。根據蓋洛普的數據,自價格壓力上升以來,過去兩年對拜登的支持率一直低於50%。儘管他的經濟政策可能有助於美國經濟避免陷入衰退,但與此同時聯邦預算赤字正在不斷擴大。

推薦閱讀:惠譽剝奪美國最高級信評 官員反駁、兩黨互批

AGF Investments Inc.首席美國政策策略師Greg Valliere周一向彭博電視表示,「美國選民仍然對通脹感到恐懼。拜登經濟學根本沒有起到幫助。」

通脹的放緩也無法消除美國人為適應更高的生活成本而做出的犧牲。他們主要在更多地依賴於信用卡和儲蓄的減少,這也推高了違約率。

誠然,若非勞動力市場持續強勁,痛苦會更加嚴重。僱主繼續以穩定的速度增加就業崗位,失業率仍接近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使得消費者有能力繼續支出。

原文標題Inflation Is Ebbing, But Prices Are High and Americans Feel It

—聯合報導 Vince Golle.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