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13 分鐘
  • 恒指

    18,069.75
    -3.15 (-0.02%)
     
  • 國指

    6,465.20
    +0.71 (+0.01%)
     
  • 上證綜指

    2,940.59
    -9.40 (-0.32%)
     
  • 滬深300

    3,449.20
    -8.71 (-0.25%)
     
  • 美元

    7.8089
    +0.0003 (+0.00%)
     
  • 人民幣

    0.9300
    +0.0004 (+0.04%)
     
  • 道指

    39,112.16
    -299.05 (-0.76%)
     
  • 標普 500

    5,469.30
    +21.43 (+0.39%)
     
  • 納指

    17,717.65
    +220.84 (+1.26%)
     
  • 日圓

    0.0486
    -0.0000 (-0.06%)
     
  • 歐元

    8.3636
    -0.0017 (-0.02%)
     
  • 英鎊

    9.9060
    0.0000 (0.00%)
     
  • 紐約期油

    81.22
    +0.39 (+0.48%)
     
  • 金價

    2,328.10
    -2.70 (-0.12%)
     
  • Bitcoin

    61,740.52
    +404.80 (+0.66%)
     
  • CMC Crypto 200

    1,280.60
    +31.47 (+2.52%)
     

【新聞點評】商廈需求插水 地產商急掟彎

市建局從善如流,大幅修訂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第四、五期的規劃,並引入住宅元素。(資料圖片)
市建局從善如流,大幅修訂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第四、五期的規劃,並引入住宅元素。(資料圖片)

本港樓市短暫起搏又回復低迷,哪些地產商可安然渡過這一劫,除了看誰家底厚、負債低,還要看誰「轉身」夠靈活。舉例說,隨着商廈寫字樓需求「插水」,市面上多個商業項目正在醞釀「變陣」,擬把全部或部分面積改為住宅用途。儘管住宅市道也不見得好,相關項目轉型之後亦未必有錢賺,卻起碼可望「蝕少啲」。不過,發展商若想開啟這道「逃生門」,首先須闖過政府規劃這一關。

WFH居家辦公、remote-work遠程辦公、hybrid混合式辦公等新工作模式已成為大勢所趨,世界各地商廈皆面臨需求驟降的挑戰;加以香港遭受地緣政局衝擊,導致商廈市況雪上加霜。據仲量聯行及萊坊最新報告,本港甲級商廈4月份空置率仍高達13%。就算是最核心的中環CBD地段,不但維持雙位數字空置率,4月份租金更錄得逾9%按年跌幅,反映業主即使大幅「劈租」,也不容易吸引或留住租客。

中環CBD地段 劈租仍難留客

目前市場上最受關注的是兩幢新商廈,即恒地(0012.HK)中區美利道The Henderson及長實(1113.HK)夏慤道長江中心二期;據Bloomberg早前報道,該兩個地標級項目暫時的出租率僅約60%及10%。中環名廈也如此反應,其餘環頭環尾、港島東、九龍以至新界地區的市況更加可想而知。

恒地The Henderson及長實長江中心二期,據Bloomberg早前報道,暫時的出租率僅約60%及10%。
恒地The Henderson及長實長江中心二期,據Bloomberg早前報道,暫時的出租率僅約60%及10%。 (PETER PARKS via Getty Images)

誠然,市面上多個發展中的商業項目正在醞釀「變陣」。例如億京及資本策略(0497.HK)2021年豪擲105億元收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九展)項目,於2023年3月獲城規會批准重建為3幢地標式商廈,可建177萬方呎樓面。但是隨着商廈市況逆轉,億京及資策剛於上月「急掟彎」,向城規會提出新方案,擬把總規模縮減至147萬方呎,並且把其中92萬方呎樓面轉為住宅用途,打算興建6幢30多層高住宅物業,提供1881個單位。

廣告

此外,特區政府近年力推「北部都會區」,某大地產商透過「換地」方式,在元朗洪水橋站旁邊擁有一個巨型純商業地盤,可建樓面面積達1000萬方呎,定位為「中央商務區」,將扮演「北都」商業樞紐。不過,該地產商日前以不具名形成向傳媒表達意見,坦言形勢劇變,市區寫字樓空置率也高企,洪水橋項目若維持原有定位就「死得」,因此建議仿效九龍站模式,改變為混合式發展「中央活力區」,把40%樓面(約400萬方呎)改作住宅用途。這家地產商又揚言,假若政府不願更改規劃,「好坦白講,我哋唔會做(繼續發展該項目)。」

面對地產商「發功」,政府原本態度強硬。發展局5月中旬回應指出,目前新界北部並無具規模的現代商業中心,洪水橋項目將填補此空缺,並發揮對接前海、南山等先進內地城市獨特優勢。當局又強調發展「北部都會區」應放眼未來,不應只着眼當前經濟或投資情況。

發展局5月中旬回應指出,目前新界北部並無具規模的現代商業中心,洪水橋項目將填補此空缺,並發揮對接前海、南山等先進內地城市獨特優勢。
發展局5月中旬回應指出,目前新界北部並無具規模的現代商業中心,洪水橋項目將填補此空缺,並發揮對接前海、南山等先進內地城市獨特優勢。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申請「商改住」 可望蝕少啲

然而,政府近日似乎略為放軟口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土地規劃並非「鐵板一塊」,地產商若希望把洪水橋項目小量用地改建住宅,只要不影響該項目商貿中心定位,政府願意提供溝通空間。她又說,除了寫字樓,項目還可有彈性地用作零售、文娛、酒店等其他商業用途。

事實上,除了私營地產商,作為半官方機構的市區重建局早於去年已率先表演「掟彎」。話說市建局在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的第四、五期原屬「純商業」性質,涉及217萬方呎樓面面積,該項目於去年2月份流標收場。市建局隨後大幅修訂規劃,不但把總樓面增加至270萬方呎,且引入住宅元素,把其中119萬方呎樓面改作住宅用途,預料可建1750伙。

由此可見,就連市建局也「接受現實」兼從善如流,明知在現今環境下,非核心地區的商廈項目猶如「炮灰」,觀塘重建項目若不大刀闊斧「商改住」,根本難以吸引入標。尤其是該局近年財政緊張,有需要加快現金回籠,不容一個大型項目長期積壓資金。

當然,現時住宅市況也不是太好,近期不少地產商咬着牙用「蝕本價」推售新盤,故即使部分商業項目成功改變為住宅用途,不一定有錢賺,卻可望「蝕少啲」。畢竟住宅單位可以「平價散貨」壯士斷臂,總勝於建成一幢幢亮麗商廈長期丟空出血。不過,有別於市建局份屬政府「半個親生仔」,私營地產商想大幅更改用地規劃向來不易;在未來一段時間,地產業界和港府之間的「明槍暗箭」相信會愈來愈多。

無論如何,寫字樓空置率高企不只影響商廈市況,還將間接增加潛在住宅供應,中長線有可能對住宅樓市構成更大壓力。面對此形勢,政府是否仍有必要全速推進「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兩壇造地大計?或許二選一,或許應控制節奏,盡量善用資源及考慮長遠供需平衡。